“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说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1)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108县,泛指,非具体数目)

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镑移民族群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这些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光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2)

语言学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共存并交替使用的现象叫作双语现象。《新宁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年)载:“相率来此者,楚籍外,如三晋、江浙诸处,亦复有人。但先后参差,未必同时,有由明初避兵而至,有由国初奉遣而来,更有官于斯、客于斯、懋迁于斯而即附入版籍者。”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3)

四川话(涵括今重庆方言)包括“三大汉语方言”:

一、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

二、属于湘方言的老湖广话、长沙话、永州腔、宝庆腔乡谈;

三、江西、陕西乡谈和广东、福建、赣南客家乡谈。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4)

土民各姓族大多于明初迁徙入川,大多为当时的湖广行省黄州府、武昌府、随州府民籍,所操口音皆以湖北方言为原型,成为四川方言的主体。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成都和重庆,其方言对各地方言影响极大,在长时期的语言交流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打底子”的作用,从而构成以四川官话(湖北方言)为主导,以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其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四川方言基本格局。移民群体长期共同交往而形成多种不同语言,是集团双语现象的一个典型个案,语言之间必然相互借用种种语汇,直至交流融合。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5)

清前期移民来自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以湖南落业者数量最多,所以形成了以湘语为基本口音并融汇其他语音的方言,声音古涩重浊,如把“不”说成“博”、把“木”说成“模”、“六”说成“落”、“腊”说成“肋”。赶场天卖腊肉,顾客问腊肉多少钱一斤?答:肋(腊)肉落(六)元落(六)爷(一)斤。端阳节人问吃粽子吗?答曰:不。问者错听“不”为“剥”,便哗哗地剥开递上。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6)

凡来自湖南永州、零陵、邵阳、衡阳一带移民,所操语言大同小异,概称为“永州腔”,多分布于川东、川北、川中各县,在达县境内分布于大树、麻柳、东兴、佛山、大风、檀木、花红等乡,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民系。在达县偏远的景市乡的永州腔,其方言方音如:起房(pang)子、什么子(xin men zi)、孙家坝(xin ga ba)、唐深(xin )沟、指个眼子等,发音重浊,古奥质朴,让人真切领略到一种来自于乡土的原生性。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7)

来自湖南长沙府一带者,所操语言称“长沙话”。三百多年来,“所有遗俗,亦皆渐染而变革之”。但达县安仁、葫芦、新胜、大滩等乡还完整保留了长沙“祖宗言”,被视为奇迹。该地偏处一隅,经济文化较为落后闭塞,这种地理环境对长沙话地延续起了重要作用。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8)

江西早期移民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奉旨”迁徙入达州,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后期,更多江西移民蜂涌而来,除部分农人“耕于野”之外,更多商人跃跃而“藏于市”。这一移民群体以其强大的商贸经济影响力致使江西方言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如你(yi)、女(yu)子、泥(yi)巴、里(yi)头、尿(yao)、年(yan)、牛(you)儿尾巴扭(you)一扭等,是江西方言读音的遗存,至今还是达州方言的特色性语音。其他如潼南、武胜、大足等地方言也是如此。大足民间传说张献忠早年是个跑四川贩牛的“牛(方音you)谝儿”。达县另外还有一些颇具地方特点的方言语汇,如:那哈(那儿)、勒黑(这儿)、弟兄(xun)、女儿(合音yuer)、啷哎、怀哟、哈澡儿(澡儿:合音zaor)等等,给人印象尤深。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9)

在一些湘方言分布的县,安逸的逸读作“ye”,吃饭的吃、切菜的切读作“ce”,还保留了中原古入声的韵味。

四川各地方言均不同程度保留着“i”、“e”两韵互换的变音形态,例如壁(bie)头、一(yie)斤、借(ji)、籍(jie)田、余(姓,yi )等。不但如此,甚或变成“a”韵。如:摘(za)菜、麦(ma)子、裂(lia)了皮、拆(ca)房子、折(za)、窄(za)口子、一百(bia)元、你默(mia)得、侧(za)边、啥子(za)、隔(ga)壁子来了个客(ka);白(bia)天白天热(ra),黑(ha)天黑天热;达县盘石乡曹姓字派“德必兴模”,“德”被读作dia。得罪的“得”被温江人读作da,车子的“车”读cei。读书的“读”被广汉人读作duo。其他如“郭”,开江等地读作go,不少县读作gue,渠县、都江堰等地方音读作gua。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10)

“i”、“e”、“a”韵互换的变音已大多消失,残留的个例如提桶的“提”读作dia,亲嫡嫡、爹爹(祖父)、细篾篾儿、发瘪言、水流水滴等语中的嫡、爹、篾、瘪、滴等,均读作“ia”韵。在宣汉,最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是将“底脚”的“底”读作dia。当地人还用会意的方法新造了一个字,将“下”字的一点点在左下方,即为“dia”。姐姐,在一些地方叫“几级”,在一些地方又叫“假甲”。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11)

还有一个典型的发音变易是“吃”,开江人说qi(有音无字),达县、宣汉等地说qie,而长沙话则说qia(掐)。“掐饭”这个方言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毛泽东一口浓重的长沙话中,就有“掐饭”一语。在内江,“吃”的方音为qi,平声。于是有笑话说,某内江人去外地求医,诉说道:哎,过去没得吃(妻)想吃(妻),现在有吃(妻)了,却不想吃(妻)。医生被弄得一头雾水,大惑不解。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12)

由于五方杂处,各种方言方音交互影响,也残留了闽粤客家话中的中原古汉语语音。如:刚(jiāng)才、房间(gān)、街(gāi)巷(hang)、叫(gào)化子、教(gao)书、出去(ke)、一下(hà),等等。听这些中古方音的次生态残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聆听我们祖先说话的声音。

四川地方方言最新(四川一百单八县)(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