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西昆体盛行,但辞藻华丽,内容空洞,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受到以欧阳修等人为主的诗文革新派的指摘,还有一群人也不喜欢这种文体,他们就是宋代的高僧。随着文人士大夫与禅僧交游日多,出现了禅僧文士化和文人禅学化两种现象并存的状况。

一方面,以苏轼、张方平、黄庭坚等人为主的文坛巨匠深受禅学影响,苏轼还有很多诗客好友就是高僧,他的诗词熔铸禅典,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例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另一方面,以宋初九僧为主的禅僧对时下流行的西昆体深恶痛绝,他们向慕风雅,喜欢写诗,也喜欢和志趣相投的文人士大夫诗酬唱和,诗中论辩宇宙人生和疑古出新的精神,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诗歌侵染了理趣,增加了哲理深度。

九僧中有一个叫保暹的高僧,尤其不满西昆体的浮艳诗风,他的作品多写以清炼洗浮艳,风格清奇雅静。

苏东坡人生最低落的一首诗(北宋高僧保暹写的一首初秋小诗)(1)

保暹曾有一首描写初秋景致的小诗《秋径》,这首小诗被作为“诗有四种势·芙蓉出水”的诗例之一,也有人用这十六个字评价这首诗:“读之自然,令人爱悦,不假人言,然后为贵也”,可以看得出,这首五言律诗一改西昆体流丽的华彩,呈现出对传统美学自然天成的追求,全诗如下:

秋径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题解:

诗题为“秋径”,意思是初秋时节,一条小道蜿蜒穿行,小道两侧竹林茂密,光影变幻莫测,在小道上行走,可以感受初秋的景致,十分惬意。

注释:

1. 清阴:清凉的树荫。

2. 意有凭:凭借秋意,心中十分惬意。此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意。

3. 凉生:生起凉意。

4. 幽穴:幽深的洞穴。

5. 断棱:路上石板断裂的缝隙。

6. 翻思:回思,回想。

7. 深隐处:小径深处。

苏东坡人生最低落的一首诗(北宋高僧保暹写的一首初秋小诗)(2)

赏析:

首联“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杉树和竹子枝叶茂密,林下清阴合在一处,十分安逸静谧,一条小径从茂林深处蜿蜒而来,闲人从此处经过,可感受秋意清爽,心情舒爽,十分惬意。

诗人首句就写到了竹子,茂林修篁本就自带凉意,王维在《竹里馆》里也说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条秋径在竹林深处,深幽宁静,非常适合僧人们信步闲行。

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一场小雨过后,天地升起凉意,非常凉爽宜人,诗人心无挂碍,正享受初秋的清凉静谧,忽然听到轻微的步履声,声音划破了林中的寂静,听起来格外清晰,那是外出的僧人们回来了。

这正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时节,一场秋雨褪去了初秋的燥热,竹林中顿时清凉了许多,雨后的小径更加安静,僧人的步履声划破了林中的宁静,南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动写静,以声绘寂,进一步渲染山林的阒寂,动静结合,静中的动才更有韵致。王维在《鸟鸣涧》中也采用了这种写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东坡人生最低落的一首诗(北宋高僧保暹写的一首初秋小诗)(3)

颈联“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诗人在颈联笔锋略转,把目光聚焦在小处,他看到了大自然非常微小的生命个体,在雨后悄然出洞,探头探脑,似乎也在享受这一片清凉和新鲜的空气。

小虫穿过洞穴,在林中纵横交叉,十分悠然,这也是它们的世界。小径上的石板缝隙中,布满暗绿的青苔,使得周围的环境闲得更加幽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是因为小径幽僻,避开了往来如织的人流,所以才会生长出青苔。

诗人的视觉由大及小,由粗及细,落笔在大自然中不被人注视的虫迹和青苔上,可见诗人观察事物之细心。也只有将自己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尾联“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诗人尾句呼应首句,忍不住浮想联翩,细细神思,感觉在层层岩峦深处,一定藏有一个可以隐居的幽僻之地。诗人描绘深山秋色,超然物外,陶然忘机,将自己的淡泊情怀寄托于秋景之中。

苏东坡人生最低落的一首诗(北宋高僧保暹写的一首初秋小诗)(4)

相比于这首诗的深幽静谧,杜牧的《山行》确是深秋景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的笔墨泼洒出枫叶的绚烂,这斑斓的秋色秋光,同样惹人爱恋。

相比过于追求形式、注重华丽辞藻,脱离社会现实、没有真情实感的西昆体,北宋僧人保暹写的这首《秋径》,小巧精致,清新淡雅,用笔洗练,洗尽铅华,被认为宋诗之精华,也是宋代“九诗僧”代表作。

另外,借此文跟大家介绍一下宋代“九诗僧”,他们分别是:淮南惠崇、剑南希晝、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他们的作品作品合集为《九僧诗集》,欧阳修感叹说诗集已经“今不复传矣。余少時聞人多稱之”。

今人恐怕很难读到《九僧诗集》中的全部诗了,真是令人遗憾。不过,流传至今,除了保暹的这首《秋径》,惠崇的这首《中夜起 》中也有秋景秋色:“初月不到晓,夜色何冥冥。独立秋江上,风波卷寒星”,可以抚慰秋思。

#头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