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随着背景音乐响起,五华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县一小”)木偶表演班的孩子们熟练地在舞台上操控着木偶进行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等表演,原本没有生命的木偶,在他们灵活摆动的巧手中变得逼真如人。

在梅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县一小凭借着这场栩栩如生的提线木偶戏《盛世欢歌》,夺得了活动的一等奖。近日,记者走进县一小,了解该校与提线木偶的故事。

木偶进校圈粉无数 校本课程培养幼苗

“手要灵活,不要抖,动作要协调,轻重缓急要因景而变,线下的木偶才会栩栩如生。”下午四点半,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在县一小的音乐教室里,来自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几十个学生,正跟着老师教的要点,认真摆弄着手下的木偶,这是木偶表演班的孩子们上课的场景。

福建提线木偶非遗发展情况(缕缕丝线传承百年技艺)(1)

木偶表演班老学员在指导新学员练习操纵木偶。

同一时间,不同教室里,有的学生在用纸巾制作木偶衣服,有的将木偶的神态绘在纸上,有的在摸索如何用泥团捏出个小木偶……“我们学校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分了木偶表演、木偶泥塑、木偶手工、木偶绘画、木偶摄影、木偶编剧和木偶服装设计共七类科目,这些科目依托第二课堂和课后服务的形式,在不同教室进行教学。”在游览各班教学情况的同时,该校校长李钧向记者介绍起学校推进五华提线木偶进校园的缘由。

福建提线木偶非遗发展情况(缕缕丝线传承百年技艺)(2)

木偶服装设计课学生在学习设计木偶服装。

据李钧介绍,五华提线木偶戏是梅州的传统戏剧。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独创了许多奇特的绝技。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前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神诞、庙会必请木偶戏班登堂演出。现在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五华提线木偶虽然是非遗项目,但关注的群众越来越少,加之绝技的传承难度较大,提线木偶面临着人才缺乏和青黄不接的局面。”李钧感慨道。

2019年,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走进县一小,采取现场表演、实物展示、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师生们全方位展示了五华县提线木偶的魅力,瞬间“圈粉”无数。甚至活动结束时,不少学生久久不愿离去,抢着要跟木偶拍合照。

既然师生们都感兴趣,为何不把五华提线木偶引进校园打造成校本课程?这既能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李钧当即把这一想法跟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交流,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县一小正式将五华提线木偶纳入校本课程,派出多名美术、音乐、语文老师到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进行交流、培训学习,并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设置了七类科目,定期邀请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的专家进校授课。

小小少年苦练技艺 非遗传承探索新意

一线串成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在县一小开设的七类木偶课程里,最难学的当属木偶表演。

木轴、转盘、铁钩……撩开木偶色彩斑斓的服饰,精巧的小机关一览无遗。“学好木偶表演要苦练‘举捻抖’三项基本功,‘举’功主要锻炼托举木偶的稳定性,‘捻’功重在训练操纵木偶的灵活性,‘抖’功重在操纵木偶的步伐。”县一小音乐教师胡淑芳告诉记者,因为考虑到小学生臂力不够,操纵木偶走动还比较困难,现在日常的训练还是从基本的“举”和“捻”入手。

在县一小的音乐教室里,除了摆放有十几个小木偶外,还有多个系了细绳绑在手柄上的矿泉水瓶,这些装满水的水瓶是孩子们练习操纵木偶基本功的“法宝”。“学木偶表演第一步,都是从举水瓶练起。手臂要伸直与胸平齐,将水瓶举起来后要保持一动不动,最开始我练不到10分钟手就酸到不行。”五年级学生李海妍说,最开始是练10分钟,慢慢地增加时长,一直加到半小时,练习合格后才能练习拉、收、放线等“捻线”技巧。

福建提线木偶非遗发展情况(缕缕丝线传承百年技艺)(3)

五年级学生李海妍在练习操纵木偶。

“我们学校第一批木偶是传习所捐赠的,但这些木偶整体体积都比较大,也比较重,是成人操纵的大小,不太适合孩子们操纵。刚开始,学生们提着近20斤的木偶,动作不协调,手中的木偶经常相撞,绳子缠成结。后来传习所专门打造了一批适合孩子操纵的小木偶,大小、重量都减半,适当缩短提线长度,学生越练越顺手。”胡淑芳说,学习木偶表演,除了要有兴趣,更要有天赋,不仅要体力好,还要有节奏感,能根据音乐适时调整木偶动作。目前,学习木偶表演的学生已有20多人,不少学了2年多的老学员,已能熟练地操纵木偶进行登台表演,还能当“小师傅”,指导新学员。

2020年,县一小被评为“广东省艺术教育(提线木偶)特色学校”,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成现在的300多人,学校的表演团队还多次在县、市两级舞台亮相。如今,大家一提及五华提线木偶,也常常能联想到县一小。但在李钧看来,学校推进五华提线木偶进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福建提线木偶非遗发展情况(缕缕丝线传承百年技艺)(4)

木偶服装设计展。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和剧目都不太适合学生,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丧失兴趣,要让孩子真正喜欢木偶戏,必须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剧目。”李钧说,目前,他正与传习所相关专家一起探讨编写新的教材,并根据成语故事、童话故事改编成新的木偶剧,探索更多新方式,让更多孩子喜欢上并学习木偶戏。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 吴海清

编辑:李舒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