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的行书水平之高,实为罕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如何做到博采众长)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乐观向上

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可见的行书水平之高,实为罕见!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书法、绘画、文学成就,在当时都算是“一哥”,他的书法之路是什么样?为啥能自成一家?

今天就借一部分史料和大家聊聊苏轼学书的渊源,以及他创新之路!

苏轼《寒食帖》

苏轼学书的渊源: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于苏轼学书法的渊源,根据苏轼的弟弟子由(苏辙)记载:

“幼好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仿佛近之”。

由此可见苏轼自幼喜欢书法,少时开手学写,所经过的一段临摹功夫,苏过作《书先公字后》说:

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

其实徐浩书法,也是出于二王,苏轼学过兰亭,就会有几分徐浩的面目,苏轼自言写字稍得意处,则似杨风子(杨凝式),风子上承唐颜,其传承如徐浩之与兰亭一样。所以论苏书渊源,以黄庭坚的说法,最为中肯: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书法自来分成两派:一派王羲之,一派颜真卿,王字劲逸,颜字雄浑,而苏轼把两家合二为一,形成苏书独有的特点:端庄杂流丽,刚健合婀娜!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

中国书法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