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陪大女儿甜宝阅读绘本《骆驼与羊》,原定2篇的阅读量仅完成了1篇,尽管这样,也召来她的烦躁与抱怨:与过去相比,读次数增多,占用时间,颇感疲倦。

一缕书香相伴成长(致广大尽精微与女儿共成长)(1)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要重复?我的解释大意如此:

第一遍:读《骆驼与羊》时,女儿逐个字读,且有蒙、混现象:例如伸,认分别读作sheng,reng,伸出墙外来,读作伸出“边”外来,长处,读作“zhang”处。

第二遍:有不用心的现象存在,纠正后,依然是读作“zhang”处,读作伸出“边”外来。

一缕书香相伴成长(致广大尽精微与女儿共成长)(2)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遍:整篇文章没有错误,重点词语着重强调:长处,墙,脖子,伸长等。

第四遍:描述故事大意及收获的寓意,大意:骆驼利用能吃到高墙内的树叶,举证个子高好;羊能够通过墙上的破洞,举证个子矮好。寓意:每个人或者物体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短处。

一缕书香相伴成长(致广大尽精微与女儿共成长)(3)

图片来自网络

分析:

解释以后,女儿也认同了多次读的必要性,频频点头,然而我和妻想与她达成的共识不止于此,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绘本的目的不是像流水线一样,只为了产量,更应该关注学习的质量,甚至为了质量可以精简数量,做减法(计划2篇减为1篇),尽精微,不能书本数量堆砌“广大”,而应该用脑海中的文化知识。

2.完成会的知识,叫做“练习”;研究、识记出错的点儿,疑惑的点儿,新的知识点儿,才能称为“学习”。

3.白岩松说“有一种痛苦叫做不应该痛苦而痛苦”,制定读书的流程:第一遍⭕️生字词;第二遍:强化读背⭕️内容;第三遍通读课本;第四遍:表述大意及相寓意。流程的制订可以消除“不应该”这一思维定式,减轻“不应该”的情绪化,同时也可以基于流程,建立规范的制度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