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通过练习能够掌握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认识到舞台行动总是要受到规定情境的制约,怎样做往往是和规定情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使同学们了解到,随着规定情境的发展,舞台行动也会不断地变化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递增式的方式来进行训练这种递增式的训练可以分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表演观察人物练习?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表演观察人物练习(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相互关系的练习)

表演观察人物练习

该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通过练习能够掌握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认识到舞台行动总是要受到规定情境的制约,怎样做往往是和规定情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使同学们了解到,随着规定情境的发展,舞台行动也会不断地变化。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递增式的方式来进行训练。这种递增式的训练可以分为:

1.在何地--即你是在什么地方,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一件事。

2.在何时--即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一件事

3.谁在做--即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了某个目的做一件事。

4.发生了什么事--即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何时何地为了某个目的做一件事,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生了问题。(这种练习将在舞台事件的训练中进行,因为它已经涉及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规定情境的变化与发展了)

必须指出:这决不是说何时、何地、谁在做以及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把规定情境完全概括了。规定情境当然要比这种概括复杂得多。这样做只是从训练的角度提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同学们所提出的一切假定都包括在内,并且引导同学们用怎样做来回答这些假定。

(一)上场练习(从哪儿来?)

练习开始前,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的一侧布置一个门,或一块挡片。然后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一练习时按顺序从门里或从挡片后走出来,但是,在走出来之前必须展开想像,想想这门后或挡片后面是什么地方?你在里面又干了些什么?当你出来时,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观众看明白,你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教师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这一练习的要求,可以举例说明,甚至可以示范。

例如把门里想像为宾馆的客房。自己在里面刚刚做完了清扫工作,于是提着清扫工具从门里出来。出来后,把挂在门把手上的牌子翻到“请勿打扰”一面,然后走下

再例如想像门里面是公共浴室。自己刚洗完澡,穿着拖鞋,一手拿着毛巾,另一只手端着放有肥皂和换下来的衣服的脸盆从门内出来。出来后,用手上拿着的毛巾继续擦拭着头发上的水,然后把毛巾放进脸盆,边用手掸着头发上的水边走下去。

还可以举例如下:想像门里面是厨房,自己正在炒菜。炒的菜里有辣椒,呛得你直咳嗽。于是,就急忙从厨房里出来,赶快把门关上,一边咳嗽着,一边用手在鼻子前面扇着,尽量扇掉从门里飘出来的辣味。然后,在围裙上擦擦手,并且注视着门里,稍停又打开门,屏住呼吸走进去。

通过教师所举出的例子,同学们明白了练习的要求之后,就可以按顺序来做这一练习。每位同学做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同学是否看明白了他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如果看明白了,这位同学就可以先入座。否则,他就要再去想,等其他同学做完后再做一遍。

这一练习可以反复多次地做,让同学们逐渐养成一种一上场就要想自己从什么地方来的习惯。

(二)下场练习(到哪儿去?)

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教室的另一侧布置一个门或一块挡片。然后要求同学们想像门里或挡片后面是什么地方,你进去要干什么?尽可能地通过进去前的行动让观众看明白你进去的是什么地方。教师同样可以在练习前举例说明。

例如拿着病历和挂号单上,边走边把挂号单别在病历上。走到门口,见门关着,先是侧耳听了听里面有没有人声,听不见,就试着轻轻地把门推开一条缝,往里面看了看,并把病历举了举,然后就走了进去。

再例如提着行李包上,把行李放在门旁的传送带上,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钥匙等金属物品,放在门口小桌上的托盘里,整理了一下衣服,从门里走了进去。

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充分展开想像,按顺序进行这一练习。凡是练习做得让人看不明白的同学,必须再做一次。

这一练习也要反复多做几次。(三)布置环境练习

同学们可以分为3~5人一组。教师可以让每组同学商定一个地点,然后利用教室里的布景,积木和大小道具布置成他们所商定的环境,如公园、室、办公室、假车室、饭馆、商店、海滨、河岸、码头、山坡等等。

在同学们商定好地点之后,教师还要要求同学们一起认真地进行讨论,充分展开想像,把所商定的环境布置得非常真实,尽可能在所有细节上都具有,不要搞得很一般化。何如车站的候车室,是像北京站那样大车站的候车室的一角呢,还是一个偏解小站的候车室的一角呢?假如是个偏僻的小站,那么是东北的小站呢,还是南方的小站?是山区的小站呢,还是平原上的小站?如此等等,总之,要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充分展开想像,使所布置的环境具有生活的气息与氛围

(四)在何地做什么的练习

这一练习以3~5位同学为一组,最好每组不要超过5位同学。

每组先由一位同学设计出一个环境,并把这个环境布置好以后,自己确定个目的,然后在这个环境中做一件事。当这个组的任何一位同学看明白了第一位同学是在什么地方做的是什么事之后,他就可以上场,在这个同样的环境中为了某种目的也去做一件事。其他同学都可以在看明白了前面的同学在这个环境中所做的事后上场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在做这一练习时,先上场的同学如果已经做完了在这个环境中所要做的事之后,他就可以合乎逻辑地下场,也可以合乎逻辑地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发展到去做另一件事。当其他同学们上场时,他们之间可以不发生任何关系,也可以发生关系,有所交流。如果他们之间有交流与对话,那就必须是在这个环境中合情合理的,并且不能丢开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例如学生A所设计的环境是一个四合院。有街门,两家的房门,院子一侧有棵树,树下有一小石桌和小凳,另一侧有一个安着公用水龙头的水池等等。当他布置好了这个环境之后,他就可以上场了。他手里拿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一些韭菜。他走到石桌旁,把篮子放下,坐到石桌旁的小凳上去择韭菜。同学B看明白了以后,就可以上场了。他从自己的房门中出来,怀里抱着一床被子,手里拿着一条绳子。他先把被子放在石桌上。(这时同学A与B可以打招呼,也可以不打招呼,均由表演的同学们自己当时去决定)然后,他把手里拿着的绳子在自己门框和树上拴好,再从石桌上抱起被子晾在绳子上,并拍打被子上面的灰尘。(同学A此时如果感觉到B在拍打灰尘时对他有影响,也许就会有所反应,B如果发现了同学A的反应,则应该即兴适应)同学C看清楚了A和B的行动之后,他也就可以上场。他从屋里端着一个装满了衣服的脸盆出来,到水龙头前去洗衣服。这时,也许同学A的韭菜已经择完了,走到水龙头前要去洗菜,同学A和C这时就会有所交流,他们之间可能会互相谦让一下,同学C先在盆里放满了永之后,就把盆端到一边去洗衣服而让A去洗菜。同学D这时上场,他端着一个铜火锅出来,放上了引火的纸与炭要生炉子。同学E则在看明白这些之后,推着一辆自行车上来,发现车胎没气了,从墙角拿出气简给自行车打气,如此等等,

练习就这样进行下去,直到大家都合情合理地把自己的事干完了,或因为某种理由没有做完而下场为止。例如,洗衣服的同学发现自己没拿肥皂,就回自己的屋里去拿肥皂去了

当一个组的同学做完练习之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评议,看谁做得真实、有机,谁做得还有不足之处,然后由另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所设计的环境再开始做这一练习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同学们之间相互适应,但必须注意符合生活的逻辑。例如上面所说的那个练习中,当同学D生炉子时,同学B发现火星与炭烟燎到了自己晾的被子上,他就先把被子向旁边拉了拉,但看到还是受到了炭烟的影响,就走到D的跟前让他把炉子挪个地方,同学D就可以即兴适应,也许他把炉子挪到下风的位置,这样矛盾就解决了。也许他在挪动炉子的时候嘴里嘟囔了一句:“事妈儿!”正巧,同学B听见了,就想上前去讲理。而同学C把这一切都看到了眼里,就拉了一下要去和D理论的B,用眼色来进行劝阻,并且小声地说:“算了,街坊邻居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呀!”……只要同学们的表演是真实可信的,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继续表演下去,如果有时所发生的矛盾变成了吵架,争执,同学们就只是在那里说话,并且也不太合情合理了,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先停下来,然后尽可能地引导同学们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上,如果有了矛盾也要尽可能地少用语言去解决矛盾。

这一练习应该反复多次,起码同学都应该有一次自己设计地点和环境的机会。

在同学们做这一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展开想像,设计出各种非常具体、非常真实而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点和环境,千万不要一般化。因为这个地点与环境设计得具体、真实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同学们在舞台上的行动。因此,在开始做这一练习时,最好是要同学们在环境的设计上,一定要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具体、注意细节,使同学们能够比较容易产生信念,使之能够真实有机地在这个环境中去做一件事。如果有的同学在开始设计地点时想得比较简单,教师也不必提出批评,而应该诱导他们去展开想像,逐渐使这个环境创造得更具体、真实。这样不仅有利于设计这一环境的同学的行动,也为以后上场的同学们提供了便利。

(五)在不同地点做同一件事的练习

做这一练习时,仍可以3~5位同学为一组。

在做这一练习之前,教师先让每位同学确定自己的行动,即他所要做的一件事。每位同学确定之后,可以先做一遍。做法与“做什么”的练习相同。在同学们都做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第一位上场的同学设计一个环境,并在其中完成刚才所做的事。其他同学则要展开想像,即兴适应,并在第一位同学所设计的环境中去完成自己刚才所做的那件事

例如第一位同学原来确定的行动是洗脸。而他设计的环境是郊外的一条小可边上,这样,他就没有拿脸盆,而是走到小河边上,用手捧着水往脸上撩,对着水面看自己脸上的泥污是否洗干净了。然后,他又从兜里掏出手绢来擦险。第二位同学如果原来确定的是修理半导体,他就必须是在小河边上来修理。这样他就要展开想像。他和同学们一起来旅游的,休息的时候想听足球比赛的消息,发现半导体有毛病了,就只好在这种情况下去修理一下,他没有螺2刀,就只好拿出一个硬币来拧开螺丝,等等。就这样,原来这个组的同学所确定的行动都要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来进行。

在全组的同学做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另一位同学来设计一个环境,但同学们还是要做自己原来所确定的行动。例如原来修理半导体的同学把环境设计在火车的车厢里,那他就可能在打开半导体后,由于车厢的屏蔽作用,听到的只是半导体里发出的干扰声,他就以为是收音机坏了,于是打开后盖,检查修理;而原来洗脸的同学,则觉得自己脸上黏糊糊的十分难受,就从牙具袋中掏出毛巾到洗脸池去洗脸,可是,那里已经没有水了,他就只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茶缸子里倒出一点水来把毛巾浸湿了,然后擦了擦脸。

这样,每位同学设计出不同的环境,而同学们就要展开想像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做同一件事。

在做这一练习时,有时有的同学可能一时还找不出在某种环境中去做自己原来所确定的那件事的理由,教师也不必强求。这时他就可以不参加这一组练习。但在练习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同学们研讨,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展开想像去找到在不同环境里去做自己确定的“做什么”的根据。如果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环境里做某件事确实不合理,也不可能,大家在思想上也会明确一些道理。

在这些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留下一些思考题,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想想其中的道理,如:地点与“做什么”有什么关系?地点与对“做什么”有什么制约和影响?地点与环境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在课余时间里展开讨论,记下心得,以后再结合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进行专题讨论。

(六)时间描述练习

这一练习可以所有同学一起做。教师首先要求每位同学自己先确定一个地点,然后教师就规定一个时间,要求同学们都根据所规定的时间和自己选定的地点去进行描述

具体的做法是同学们先选定一个地点,如:公园门前、车站候车室、村口的一个小桥边、自己家里、北大荒知识青年农场的集体宿舍、办公室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同学们他所规定的时间是1976年1月8日的清晨7时左右。这时同学们都要按照教师所规定的时间去展开想像,然后就可以来进行描述在描述时,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说,但描述得一定要具体。譬如:1976年1月8日,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那天清晨7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但在描述时必须非常具体细致。如果一位同学所选定的地点是火车站的候车室,他完全可以想像出这样一个情境

“1976年1月8日,当时我插队在云南的一个农村劳动。这天清晨,正好我向生产队请了假回北京探亲。凌晨2点,我就告别了集体户的同学们,走了15里山路,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小站。已经快到7点钟了,但冬日的清晨,天还是那样黑蒙蒙的,阴云低垂,好像是一张哭丧着的脸。可是,我心里却很高兴,因为一上了火车,三天之后我就能见到分别了好几年的父母亲了。我走进了车站,车站候车室的墙上贴着残破的'批林批孔’的大标语和红漆上沾满了污泥的毛主席语录。窗户的玻璃几乎都被打破了,只好用木板和纸板钉上,但是从窗缝里吹进来的冬天的山风,不由得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天花板上挂着的一盏电灯的灯泡好像是涂了一层灰黑色的漆,使它发出的光线显得十分昏暗。灯光下,只有一个50多岁的老农民依着放在长凳上的背篼在睡觉。售票室的窗口还没有打开,因为这种小站只是在火车进站前半个小时才售票。我放下提包,想找条长凳坐下,这时,广播的喇叭响了,传来了悲壮的哀乐声……”

这种描述练习,尽管同学们所选的地点不同,但是,由于教师所规定的时间是相同的,所以同学们一定会在别人描述时受到启发,并加以丰富。这样就会使有共性的方面越来越具体,比如:“'文化大革命’后期”这个概念就会变得很具体,使人能够感觉到它了。

这一练习可以反复多次进行。每当同学们确定了地点之后,教师就可以规定一个时间。教师所提出的时间可以由近及远,但开始时一定要以同学所熟悉的当代为主。

(七)在何时何地做一件事的练习

这一练习仍然以3~5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全组同学共同商定好一个地点之后,第一位上场的同学可以自己设想一个时间,并且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时间在这一个地点去做一件事。其他同学在看清楚了第一位同学在表演时所设想出来的时间之后,就可以上场去做自己要做的事,但他在行动中必须要和第一位同学所设想出来的时间相一致。然后,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同学也可以按照这个原则上场去做一件事。同学们上场之后,如果在行动中相互之间需要有所交往,就可以相互交往;如果没有这种需要的话,他就可以只去完成自己的行动,完成后就可以下场。不过在行动中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应该尽可能地少

一些

例如全组同学商定的地点是剧场后台化妆室。在同学们把“后台化妆室”的环境布置好了之后,第一位上场的同学设想的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她推开化妆室的门,把手里提着的化妆用品放在桌子上。然后,她走到门旁把电灯打开,接着搓了搓手,又走到暖气边把手放在暖气上暖了一下之后,就走到桌前去打开提进来的箱子,拿出几面镜子,擦了一擦,挨个放在了桌上,接着又把上妆油、脱脂棉、定妆粉等放在另一个小桌上。第二位同学如果看明白了第一位同学所设想出来的时间是冬天的傍晚,就可以上场,他可以是到后台化妆室来化妆准备演出,也可以是准备服装或道具;第三位同学上来时则可能是送水,也可能是来修理电熨斗;第四位、第五位同学上场可能是来化妆,也可能是后台主任来检查工作、导演来布置任务、记者来采访,等等。但无论后来的同学做什么事,都必须按照第一位同学所创造出来的“冬天的傍晚,在化妆室内”这一情境来进行行动。

这样的练习可以反复地做,让同学们不断地去设想出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有时教师也可以在同学们所创造出来的情境中稍加改变,让同学们继续练习。例如,同样是后台的化妆室,教师就可以把时间从演出之前,改为演出中一幕戏演完后的迁换的时间,或者整场戏演完之后,当然也可以改变为夏天的黄昏、春天的下午等等。

在不断地进行这一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把时间设想得更加具体,在表演中把时间、地点与对行动的影响创造得更为准确、细致。例如上面所说的化妆室的例题中,如果是在春节前后在工厂俱乐部后台的化妆室就会和一个普通冬天的星期六的晚上在一个正规剧场后台的化妆室不一样。

(八)何时、何地、谁在做一件事的练习

这一练习应在学生们进行观察生活练习后进行。做这一练习时,一般要求同学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来的人物形象。

在做这一练习时,仍然可以3~5位同学为一组。第一位上场的同学先设计一个地点和时间,然后根据自己所观察来的人物在这个情境中去做一件事。例如学生所观察的是一个小保姆,她所设计的地点是在她所服务的主人家里,时间是傍晚,要做晚饭之前。她所做的事是从阳台上收拾已经晾干了的衣服后,就打开冰箱,从中取出晚饭时要做的菜,坐下来择菜。而另一位同学可能观察的是一个中学生,当他看清楚第一位同学所创造出来的情境时,就可以上场,他上来后所要做的事就是做作业。在第二位同学刚上场时,第一位同学会有一个判断过程,例如,第二位同学一上来就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跑过去打开电视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第一位同学如果感觉到了第二位同学所扮演的人物,她可以去与第二位同学进行交流,如先放下手中的活,从冰箱里拿出一罐饮料送到自己的小主人面前,这时他们二人可以在相互接受对方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即兴地适应下去;如果一时还没有判断出第二位同学所演的是什么人,也可以先不去适应,仍然继续自己原来的行动。第二位同学这时既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不与第一位同学交流,如他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就把电视关了、拿起书包,走到桌前,打开书包去做自己的作业;他也可以向第一位同学提供一些信息,如他坐在沙发上时,他可以对第一位同学说:“阿姨,给我拿一罐可乐来!”这时两位同学就可以在相互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适应。第三位同学如果看清楚了这一切,特别是要注意前两位同学在表演中所创造出来的情境,就可以根据自己所观察来的人物上场。同样,他(她)可以是自己去完成自己的行动,也可以在相互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适应。第四位和第五位同学也是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下去。

在开始做这一练习时,同学们完全可以在第一位同学所创造出来的时间和地点中自己去做自己的事,即使没有相互之间的交流与适应也没有关系。当同学们逐渐适应练习的要求之后,就可以在相互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行动起来。只要同学们在表演时对情境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把握基本是对的,那就可以让同学们演下去。如果同学们在表演时出现了混乱,教师就可以中止练习,进一步明确练习的要求,然后再让同学重新开始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