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更多方面的精彩内容,就来关注我的头条号,金哥等你哦。大家好,这里是紫金城之巅的《历史系列故事汇》欢迎各位小伙伴们收看本期的精彩内容。

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郑国部队力挫联军,周桓王战败,最惨的是他还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1)

小弟造反不能惩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顿,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

从此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不再把他当回事了。

稍后,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2)

公元七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管仲又名夷吾,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时候人家都是往前冲,只有他往后跑,他总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独生子为借口,对自己的逃兵行为进行解释。

就连跟朋友一起做买卖,他也老算计人家。

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在相齐的时候,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

用我们的话讲,你得先抓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

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相反物质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就越高。

齐国秉承着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齐国很快就做大,成为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3)

齐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达30000人的常备军,按照以前的规定,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不过才有35000人。

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国家哪里是齐国的对手,但是齐国要想对外扩张,也不能师出无名,所以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尊王攘夷”。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4)

民族的发型

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

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的地位,使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的孔子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5)

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

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披发就是披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

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装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

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原因。

比如明末满人入关之后,发了一道剃发令,让汉族人改学满族人发型,一律削发留辫子,很多人不愿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强迫镇压。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鱼(虾)和熊掌不能兼得。

即使这样,江阴城为了抵制剃发令,为了留发,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军杀得尸横遍野。

有对联为证:“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声赴死,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今天看来这件事有点过于荒诞,六万人同声赴死,就为了这个发型。

以前的中国人一向把这个事看得特别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乱动。

年纪小的时候还可以剃头,冠礼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剃了,要蓄发蓄须,直到临终。

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时候,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发覆面,头发散开才能拖到腰部那么长。

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话,当时的中原就被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发型一换,就轮不到后面这些事了。

周昭王喂鱼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齐桓、晋文称公,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是侯爵国,这个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称。

楚庄称王是因为楚国乃子爵国,是南蛮少数民族政权,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册封的。

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

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

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

谁想到是因为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众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6)

可见这个楚国的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东周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

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

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

那个时候,江南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管仲走后,齐桓公的结局非常悲惨

管仲在齐国为相之后在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进而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对外扩张,成就了齐桓公霸主的地位。

那么,如此厉害的齐桓公最后得以善终了吗?

当然没有,别看齐桓公称霸春秋时代,结局却十分凄惨。

齐桓公晚年病重,身边讨好他的几个奸臣见齐桓公没有了利用价值,便将他置之不顾,最终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齐桓公之所以会有如此下场,自然与自己不能慧眼识人有关,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任用对自己逢迎拍马的谄媚小人,导致自己结局悲惨。

那么,管仲去世之前为何没有留下接班人,导致齐桓公无人可用只能奸佞小人呢?

管仲在离世之前,齐担公曾经来询问过管仲,谁可以为齐国的国相来接管仲的班,管仲唯一比较认可的就是公孙隰(xi)朋,他认为此人公私分明、目光远大可以为相国。

但是这个公孙隰朋四十多年前就曾跟管仲一起共事,可见年纪很大了,即便是做接班人又能做多久呢?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7)

就连病危的管仲都知道公孙隰朋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管仲去世之后不久,公孙隰朋就去世了。

管仲去世之前,与之交好成为美谈的鲍叔牙还活着,管仲为何不去推荐鲍叔牙做齐国的国相呢?

其一,鲍叔牙与管仲交好,应该年纪也很大了,并不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另外就是管仲深知鲍叔牙的秉性,鲍叔牙为人耿直倔强,不善于拐弯奉迎。

这样的人很难做国相,与君主相处和谐。

所以齐桓公询问管仲能不能让鲍叔牙接班时,管仲是否定的。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8)

紧接着,齐桓公便将自己心目中的三个人选报了出来,他们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

这三人就是在齐桓公晚年病重期间不去照顾,导致齐桓公活活饿死的罪魁祸首。

但是齐桓公身强力壮之时,三人为了奉迎齐桓公可是无所不用其极。

易牙烹饪手艺好,在知道齐桓公吃遍了各种珍馐美味之后,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菜品送给齐桓公品尝。

开方是卫国的贵族却来到齐国侍奉齐桓公,就连自己的家人去世他都不回去奔丧。要知道古代礼仪制度森严,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可是十分被人所不齿的。

竖刁则更狠,为了讨好齐桓公竟然挥刀自宫,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宦官陪伴在齐桓公左右,可是将齐桓公感动坏了。

齐桓公提出的这三个人管仲都认为不能用,那些连自己、自己的亲人都漠视的人,怎么会将君主的死活放在心上呢?

管仲死后,接班的公孙隰朋不久便病逝了,紧接着不适合做国相的鲍叔牙被迫坐上了国相的位置,不久也去世了。

齐桓公实在是无人可用只能任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

管仲如此之有能耐,能辅佐齐桓公上位做霸主,为何就留不下一帮能接班的年轻人呢?

为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战国时代第三集)(9)

其实这跟管仲自己创办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

在管仲改革期间将齐国人分为四等,即士、农、工、商。

农、工、商想要成为士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选拔官员只能从士这个阶层中挑选。

这就大大封锁了人才上升的渠道,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阶级原因无法做官。

另外管仲将选拔官员制度分为三级,先是乡选,就是全国各地名人举荐,然后是官选,由当地官员经过考核之后提拔,然后是君选,经过官选之后的官员再由君主挑选可用的人才。

可如果社会阶层一旦固化,即便是这样的选拔制度也很难挑选出人才。

另外,齐桓公并不是特别自律而且能力超强的君主。

他在任用管仲之后便大大减少了对于齐国的管理,将齐国交给了管仲这个大管家。

管仲在齐国要管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可谓是只手遮天,根本也不愿意放权给别人,锻炼接班人,就如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一般,万事自己去操心,以至于蜀汉难有接班人。

管仲的旧事,不过是在诸葛亮身上重演了一遍罢了。

好啦,本期有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第三集:齐桓公霸业的精彩内容,我就给你们全部讲述完了。下期,我将会给你们接着讲述有关于历史方面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不要错过哦。关注我,每一次都会让你们看到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