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葛亮北鸢 春那读书葛亮北鸢(1)

春那·读书第40篇

一、葛亮《北鸢》读后感:

承袭于家族记忆的历史虚构,以鸢的意象记录动荡的年代,人心的沉浮。--孙衍

《北鸢》是一部长篇小说,40多万字的容量,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二、读者评价:

1、沉睡的青春

葛亮写作的野心很大,文字驾驭能力很强,不过可能是因为年轻,行文匠气重,雕琢过度,感觉像要把毕生所学全使出来,自如之后应该会更好,算是年轻作家中很优秀的。

2、Lily Lee

写得太琐碎了,而且文字有一种拿腔拿调的生硬感,为了某种气氛但看起来不像是作者本人的东西。最着力的那些都是一个又一个定格的小场景,用这些去勾勒大时代太苍白,人物本身也是没填满的壳,空荡荡的。

3、孙衍

承袭于家族记忆的历史虚构,以鸢的意象记录动荡的年代,人心的沉浮。相较于《朱雀》,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进退有度,历时七年,实属用心之作。

4、xiaoxuanzi17

攻于精巧,过犹不及。

5、赫恩曼尼

挺羡慕有家学渊源的作者,起笔落笔都是文气。平时读青年作家的小说,不是觉轻浮,就是觉稚嫩。葛亮却拿捏得恰好,恍惚间似回到远古记忆,连同自己也一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甚好。

6、于是

贯穿始终的北鸢意象极好。民国不同时段,针对的也是不同的小说笔法。家族背景铸浇的底色更是天然的妙。

7、bookbug

笔法颇为细致,两条线各有侧重,并不芜杂;时间跨度20年,算是名正言顺的民国书写,只是严格控制在民国范畴,显得结尾戛然而止,对两人随后的命运也无明确交代,整体上后民国时代语焉不详。虽然葛亮自言并非有意逃避,但也承认后民国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普遍缺乏美感,所以这种处理,只能看作一种留白吧

8、夕霏

“鸢”可造词“风鸢”,风筝之意。这部耗时七年完成的作品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和情节的细腻典雅流畅无不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向。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葛亮不愧是当代华语小说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檀变。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未来成就必可期待。私以为参战部分可以加大比重因为很吸引人。收尾还是稍弱,没有了大家族做背景的二人情爱,还是稍显单薄乏味了些。看文笔好的人写书真是一种享受,流畅,又毫不卖弄文采随意掉书袋,非常棒。

9、小天猴大眼萌

以“北鸢”为线索贯穿多个故事的笔法在《朱雀》中就有用过,此处就没什么新意了。语言自以为很老道,却透出一股三流言情的风味,人物繁杂平庸又面目模糊,整部书没什么灵气,配不上名声,死气沉沉的。(葛亮大大我是很喜欢您的,所以评价比较严苛,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嗯!

10、五苦木生

小说对味儿,一个是对得起故事的味道,一个是对得起读者的口味。许久没读过这样对味儿的小说了。顺势而为,好也罢坏也罢,势无对错,动的是随波的人,仍有一骨,牢牢拽住自己命运的一线希望。

作家葛亮北鸢 春那读书葛亮北鸢(2)

三、葛亮《北鸢》经典语句:

1、再卑谦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2、时势变了没什么,但人要甘心。

3、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以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4、前半辈子是一连串的错,终于遇到一个对的人,却又碰上错的时世。终究还是个错。

5、她在记忆深处寻找,年轻时的所学已然稀薄。终于,还是认出了只字片语。意思是,归命。

6、或许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轻生,为何却切在了虎口上,静脉近在咫尺。或许是一种威胁。中国的每个大家族,总是有着各种令人解释不透的鸡零狗碎。

7、若存了降尊纡贵的心,在矜持与无奈间粉墨登场,是远不及放开来演一出戏痛快。

8、或许,只是出于孩童一瞬间的良善。

9、勉庵的字精谨得宜,无一笔无来处。司马光说,才胜于德,在他身上极准。《礼记》中“独乐其志,不厌其道。”虽是清词宰相,因人废字大可不必。

10、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足够强壮,才能不受人欺负。

11、夕阳的光线,斜斜地照过来,将他的影子,投射在了有些崎岖的青石板阶梯上,长长的一道,曲曲折折。

12、但明处树敌,暗箭难挡,总归不是好事。

13、笙哥儿扬起了头,在他的脸庞上,她看到了一种端穆的神情。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小童,甚至于与她和家睦都无关。那是一种空洞的、略带忧伤的眼神,通常是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无所挂碍之后才会有的。这一瞬间,她觉出了这孩子的陌生,心里有一丝隐隐的怕。

14、自始至终,他不愿也终未成为一个长袖善舞的人,却也如滴水石穿,以他与生俱来的柔韧,洞贯了时世的外壳,且行且进,收获了常人未见的风景,也经历了许多的故事。

15、你说这是什么时世,鬼子还没有来,中国人倒先要防起了中国人。

16、他天性中,隐含与人生和解的能力,简而言之,便是认命。这使得他,得以开放的姿态善待他的周遭。

更多阅读可关注春那 一步一个脚印 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