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揭榜挂帅”一词,经常现身新闻、见诸报端,因其具有四字形态、古文语感和联合动宾结构,很容易让人误当作成语但细究起来,这个词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却是在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么一看,揭榜挂帅是新词无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史料越详细名将越少?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史料越详细名将越少(青未了古人揭榜挂帅)

史料越详细名将越少

如今,“揭榜挂帅”一词,经常现身新闻、见诸报端,因其具有四字形态、古文语感和联合动宾结构,很容易让人误当作成语。但细究起来,这个词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却是在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么一看,揭榜挂帅是新词无疑。

虽是新词,一出现就很快成为热词,并逐步定型为相应政策机制,不仅在政府文件中被反复提及,也在创新实践中被大量运用。眼下,“揭榜挂帅”俨然成为一种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赢得了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揭榜挂帅虽出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领域,但通过张榜以求贤问策的做法由来已久,凭借揭榜应募而成事成才的也大有人在——古人“揭榜挂帅”那些事,至今看来仍受益匪浅。

百步穿杨故事的主人公、“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能从无名小卒成长为领亲军、掌车右的将领就得从楚庄王张榜招贤说起。楚庄王时,令尹(相当于宰相)斗越椒发动叛乱,满朝文武惊恐万分,庄王无奈之下出榜招贤:“胜越椒者,即为令尹。”还是普通校官的养由基揭榜应召,接受了一番考验后,被派去与斗越椒决一死战。

在清河桥之战中,养由基与斗越椒隔河相对,双方约定站在桥墙上互射三箭,生死各凭天命。斗越椒先发一箭,被养由基一拨弓稍掉落水中,二箭再发也被养由基蹲身躲过,第三箭养由基没有躲闪而是直接用牙咬住了箭镞。轮到养由基射箭时,他先空拉弦响引得斗越椒躲闪,再趁斗松懈之时猛然把箭射出,最终将其当场射杀,一看主将已死,叛军溃散而逃。养由基从此一战成名,被楚人称为“养一箭”。事后,楚庄王想履行承诺让养由基做令尹,而养由基自知无令尹之才便举荐了贤明正直的孙叔敖,自己则做了车右。

如果说楚庄王张榜招贤是出于生死存亡的大考虑,那么商鞅张榜招募则透露出立德树威的小心思。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重用商鞅,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但当时的秦人已经习惯了古法旧制,对“变法”之事没有概念,商鞅也仅是左庶长,并非权倾一世的开府丞相,他担心自己得不到百姓信任,变法也得不到民众支持。所以,在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令后,商鞅并没有急于公布,而是想出了徙木立信的法子。

一天,商鞅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发布招募公告说,有谁能够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金。百姓们对此感到奇怪,举手之劳哪用得着给这么多钱,都不相信会是真事,所以没人去搬木杆。商鞅见状又发布公告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这时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果真给了他五十金。这件事很快在秦国传开,大家意识到商鞅令出必行、朝廷说到做到。随后商鞅公布法令,取信于民后新法得到了有效施行,秦国也因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不论是国之大考虑,还是己之小心思,张榜者都秉持着真心实意,流露着真情实感,寻求着真招实策,渴望着真抓实干——招贤纳士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求贤若渴通常能换回鼎力扶持。当然,成就一段佳话,除了张榜招贤者的胸怀和眼界,也需揭榜应募者的勇气和魄力。

自平城之战后,汉庭无奈通过和亲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意图换取边境安宁,但匈奴仍会时不时地南下袭扰,尤其是文帝时期,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兵大规模入侵,已深入都城长安附近。汉庭意识到匈奴始终是心腹大患,依靠和亲难以治本,大臣晁错“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晁错在奏疏中分析了前秦谪戍的教训,认为仅仅把有罪之人贬罚戍边,很难在边境维持一支军事力量,“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文帝听其建议,在边境战略要地、交通要道等地修建城镇,建好房屋,备足农具、衣服、粮食等物资,承诺减免税赋后,招募百姓前来定居。对于遭遇连年战乱的百姓来说,这样的政策待遇的确很有吸引力,然而胡人“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总会时不时地到边境地区烧杀抢掠。这意味着,若应募前往塞下,不仅要屯垦,更要戍边,不仅是农民,还要参战,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据史书记载,大批英勇的青壮流民不断赶往边塞,为稳固汉初边境作出不小贡献。

谈起汉庭抗击匈奴的斗争,除了这些屯垦戍边的大批民众,也不得不提另一位应募的英雄人物——“孤勇者”张骞。汉初休养生息迎来“文景之治”,到武帝时国力已然强盛,但匈奴也在不断扩张,已征服了南路诸国,依旧是汉庭面临的最大威胁。武帝想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提出了沟通西域各国,开展联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打败匈奴的战略构想。

原本位于敦煌、祁连一带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与匈奴一直冲突不断,到匈奴老上单于时,被彻底征服,国王不仅被杀,头颅还被匈奴人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人也被迫西迁。得知大月氏情况后,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首要任务就是派遣使者前往大月氏联络结盟事宜。

但西迁之后的大月氏位于何处无人知晓,而且自秦以来,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西域,尚为中原王朝所不知。此次西行寻找大月氏,不仅路途遥远,沿途还有重山阻隔和茫茫大漠,必经之路河西走廊也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可谓极其艰险,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帝只能下诏公开招募出使之人。最终,张骞“以郎应募”。

欲成大业,必定坎坷,而且往往怕什么来什么。当张骞率领使团经过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从此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为拉拢张骞,匈奴单于还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并生下孩子,但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没有忘记汉庭交付的使命。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果断放下妻儿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当历尽千辛万苦、几经辗转找到大月氏时,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已经到了比出发时更西的地方,并改向农业定居,加之新地国土肥沃、物产丰富,他们已无意东还找匈奴复仇,张骞在此逗留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只好动身回国赴命。归国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专门改变路线,未曾想新路线也已沦为匈奴属地,张骞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后来,趁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得以逃回长安。

此次出使西域,前后历时13年,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广袤西域的山川地理、部族邦国、物产风俗已为张骞所熟知。归国后,张骞向武帝报告了西域情况,为汉庭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被封为太中大夫;后来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为卫青大军顺利进提供了保证,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再后来,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被拜为大行令。张骞开辟“凿空”之旅,既展现了探险家的不屈和勇气,也展现了外交家的忠诚和魄力。武帝张榜招募求真才,张骞揭榜应募成大事。可以说,张榜者与揭榜者相互信任、相互成就,才促成了丝绸之路的最终开通。

成事之道,要在得人。新时代新形势下,仍有不少“火焰山”待人去闯,还有不少“深水区”待人去趟。当前,将揭榜挂帅固化成体制机制,正是我国传统用人智慧回归、发展和创新的表现。我想,只要拿出“英雄不问出处”的胸怀,定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效果,定能真正用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

壹点号指点江山3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