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是必然的,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经验的。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东西感到莫名的恐惧,人们害怕死亡,到底是在惧怕什么呢?
我们又该如何可以不再畏惧死亡?今天的分享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我们虽然厌恶死亡,但死亡也有其特殊的意义,死亡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明白生的可贵。即使我们在活着的时候,经历重重磨难,遭受种种痛苦,甚至让我们觉得生不如死,然而,没有人轻易的选择死亡,哪些最终坚持下来的人,都会感恩自己能够劫后余生。
因为只有活着,我们才有资格去继续人生的道路,才有作出选择的权利。就算我们被扔到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去的荒岛,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是拼死逃离,还是选择待下去等死。虽然这两种选择看上去结局都差不多,但一旦死亡,我们就连这最后的选择的自由都失去了。这就是活着比死亡更值得眷恋的地方。
睡眠是我们所有活着的人最接近死亡的形式了。我们虽然无法决定做什么梦,也无法决定在梦中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但我们却从来都不会在梦中死去。但一旦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就重新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就重新拥有了体验生命无常苦乐的机会。
我们从不害怕睡眠,因为我们坚信第二天一定能够醒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恐惧死亡,并不是真的害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死亡真正到来的时候,自己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镇定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我们不够确信,我们能够死而无憾了!
面对死亡,从思考死亡,认知死亡开始。无论是宗教徒们所说的生死轮回,还是哲学家口中的死亡就是无意义生命的终结。又或者无神论者宣言的肉体会消亡,但意识长存。
重要的不是争论哪种观点正确,而是去用心感悟怎么样能够让我们心安,从而逐渐形成对死亡的认知,再结合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强化我们的意识,一点点让自己对死亡不再那么敏感,不再那么抗拒。
当我们在面对死亡的遭遇时,我们储存在大脑潜意识层面,已经形成对死亡的认知,会自动出现,帮助我们抚平死亡所带来的焦虑,这才是我们需要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毕竟对死亡的无知只会增长恐惧,抗拒死亡也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恐惧,我们对死亡的另一种体验是不舍,这一点在亲人离去时表现得尤为强烈。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出生,又孤独的死去,亲人的离去,就像是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连接被强行的切断,好像生命被世间熟知的一切关系给抛弃了,这种无助和绝望,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人天性中的害怕孤独与害怕被抛弃,让我们渴望有一个东西可以创造一个奇迹,哪怕是幻象,让我们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这就是爱。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足以慰藉我们孤独的灵魂与千疮百孔的身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爱这么渴望,这么向往,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俗世红尘的情欲之爱,还是宗教徒们所信仰的耶稣或佛陀的悲悯的大爱,都可以让我们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撑。
战胜死亡的恐惧,让生命镇定的力量就来源于上述两者,即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我们爱的本能。
与其说我们害怕死亡,不如说是对自己人生过的虚无和无价值的恐惧,是对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能充分的践行我们本该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感到遗憾;对我们没有充分的付出爱、相信爱的追悔莫及,也就是我们生的太委屈,活的不尽兴。
于是,将这种委曲求全和不尽兴的感受,转移投射到了对死亡的恐惧上来,希望可以在未来有机会获得弥补与挽救。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我们与其感慨对死亡的无奈,不如在漫长的生命长河里,充分践行我们选择的自由,挖掘我们爱的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