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1)

从前,很多人家里都有缝纫机

简单的裁剪、缝补都可以自己动手

如今,缝纫机已经很难在家里看到了

会裁缝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2)

从手动缝纫机到电脑缝纫机

科技进步让制衣也可以流水线生产

裁缝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不然,如今的裁缝不仅要做衣服

还要懂得为顾客私人定制

走向高端市场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3)

厦门晚报“老行当新故事”栏目

今日为您讲述这群心灵手巧的裁缝的故事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4)

人物 许秀纯

地点沙坡尾菜市场

特色缝改衣物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5)

顾客转了两趟公交

只为把衣服拿来改

沙坡尾菜市场往里走,有3家裁缝店,许秀纯是其中一家店的老板。45岁的许秀纯是晋江人,12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裁缝,后来去工厂做衣服,19岁开始在安海开裁缝店,25岁时来厦门,在第三市场开了8年裁缝店。12年前,她把店搬到沙坡尾市场,因为长时间做衣服,腰不好,就转为改衣服。

裁缝店的生意很好,每天要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10点半。前天,许秀纯回了趟老家,店里就积了不少待改衣物,这两天她需要赶工。裁缝店不到十平方米,一进门就可看到各色的线圈,店里摆放着一台缝纫机、两台包边机。包边机一台新一台旧,旧的其实已经不能用了,但许秀纯说“有感情了,舍不得扔”,就摆在那里当桌子用。

“这件旗袍,帮我改下号码。”“牛仔裤的扣子帮我改一下位置。”找许秀纯改衣物的人很多,有些甚至从岛外过来,有些则是做商家包改业务,很多都是老顾客,连价钱都不问,直接把衣物给许秀纯。洪女士以前住沙坡尾,现在搬去上李,她特地转了两趟公交,把刚买的2条裙子、3条裤子拿给许秀纯改。“她会做衣服,手艺好,知道怎么改更合身。”

许秀纯说,现在很多人网购,但收到货后发现不合适,需要改尺寸的很多,店里不愁没生意。“给大家缝缝补补,人家满意了,我就很开心。”虽然改衣服没有做衣服赚得多,但许秀纯每天做得很快乐。现在大女儿已经即将大学毕业在实习,小女儿念初三,丈夫在沙坡尾开了间画室,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很幸福。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人物 吴毅璇

地点铁路公园附近

特色私人定制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6)

根据顾客量身设计

每款都是独一无二

35岁的吴毅璇是“学院派”服装设计师,但她喜欢人家称她“裁缝师傅”。2005年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曾在几家服装公司当过设计师,2009年辞职在后江埭开了家婚纱礼服定制店,从设计到制作,她都参与。近两年,为了照顾孩子,她关了店,开了间工作室,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大学时,吴毅璇就对裁缝很感兴趣。当时,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件衣服,很多人都是马虎应付,她却买了台缝纫机。不会做就慢慢琢磨,直到做出第一件衣服。在服装公司当设计师时,她常去车间看师傅做,从设计到成品,再到市场,都是她关心的内容。

吴毅璇的工作室团队根据业务量雇请人员,一般会有七八人,她自己主要负责设计、版型以及手工部分,比如给旗袍盘扣子。不管是以前开店,还是现在经营工作室,吴毅璇都没挂几件样衣。那顾客怎么挑款式?吴毅璇说,如果顾客来咨询,她会先和他聊天,了解顾客气质及需求,再给出建议,出设计稿,顾客满意,才报价、制作,“每个顾客拿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款式”。

吴毅璇还去上海等地学习法式刺绣,在私人定制设计上创新。目前,吴毅璇主要做礼服、旗袍、大衣的定制,价格一般都是三四千元起,顾客遍及各年龄段、各行业。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人物 阮含笑

地点 沙坡尾造船厂

特色缝制船帆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7)

单单靠缝纫机和剪刀

20多年来缝43张船帆

10月31日,沙坡尾造船厂,88岁的阮含笑正和龙珠殿的工作人员一起布置观赏王船,船帆正是她前几个月缝的。

阮含笑住在沙坡尾艺术西区附近,是老渔民。以前家里穷,没钱买衣服,她18岁开始跟人学裁缝,6个子女的衣服都是她自己做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她还是没丢掉这门手艺,时不时就做一些被套、坐垫、脚垫等。“你看,这衣服也是我自己做的。”阮含笑掀开外套,露出里面的白色汗衫,汗衫上还有两个口袋。

阮含笑用的缝纫机是六十几年前的“上海牌”,那是当年丈夫去汕头捕鱼时买回来的。“这台很好用,媳妇说以后要留给她。”阮含笑说,她习惯用老缝纫机,手摇、脚踩,一手按着布,一手操作缝纫机。别看她88岁了,眼睛却不花,穿针引线都不用戴老花镜。

阮含笑经常帮邻居改衣服、缝裤脚,手艺是公认的好。前段时间,她为沙坡尾最大的观赏性王船缝制船帆,包括头帆、大帆和尾帆。造船师傅阮和国裁剪帆布时,她就在现场看着,了解船帆的尺寸和结构。靠着一台缝纫机和一把剪刀,阮含笑每天工作三至八小时,缝制出的船帆线条很整齐。

阮含笑说,1995年,她开始为龙珠殿缝制王船船帆,至今已经缝过8次,每次缝5张船帆,加上这次的3张,她已经缝了43张船帆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人物 谢少妃

地点文园路海峡茶都

特色裁缝培训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8)

谢少妃(左)

没有基础也可以学

直到学员学会为止

文园路海峡茶都二楼有家私服定制,除了做衣服,这里还是一家裁缝爱好者的培训点。老板谢少妃是裁缝师傅,2010年起至今,已有几十名裁缝爱好者从这里“毕业”。也有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等校的学生找她学习,学有所成的还创业了。

1995年,22岁的谢少妃看到报纸上有学校在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打电话报名,开始接触裁缝。学了两年后,她到婶婶的裁缝店实习,1999年开始在松柏开了裁缝店做衣服,顾客多是中老年人。谢少妃喜欢做旗袍,她经常穿着自己做的旗袍到店里。

2008年,谢少妃把店搬到万寿路,开始做私服定制,去年搬到文园路,特意腾出一间房间作为培训教室。教室里放着4台缝纫机和包边机,一次可容纳七八个学员。在这里,每个学员都是学会为止,即使是零基础也不要紧,谢少妃会从工艺部件、版型、裁剪慢慢教,直至缝制成衣。学员们不仅要会做衣服,还要学设计。

一名在厦大人文学院就读的男生对裁缝感兴趣,找谢少妃学,学了两年后,开始自己设计、制作衣服,还设计商标,在微博上热卖。每次出成品前,他都会让谢少妃帮忙看设计稿和版型,给出修改意见。“我希望从我这里出去的每个人都能学得好。”谢少妃说,与一般的培训机构不同,她投入更多情感,学员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她。

厦门学手艺的地方(不想让老手艺成为消失的记忆)(9)

通过晚报君的介绍

大家是不是对这个老手艺更加了解了呢?

别忘了戳ZAN↓↓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 记者 林珊 通讯员 许长忠 编辑:王望 值班主任:蔡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