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前先看评论,购物前先看测评中国青年报社《快看数据》节目组发现,搜索“种草”推荐成为不少人了解商品详情的重要方式但这些“种草”推荐真的靠谱吗?如何才能不被“乱草”迷住双眼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种草已久终于来拔草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种草已久终于来拔草了
吃饭前先看评论,购物前先看测评。中国青年报社《快看数据》节目组发现,搜索“种草”推荐成为不少人了解商品详情的重要方式。但这些“种草”推荐真的靠谱吗?如何才能不被“乱草”迷住双眼呢?
查看“种草”推荐成为消费习惯?
英语专业毕业的90后严子安,打算入手一款MP3练听力,为此他在网上搜索了很多相关的“种草”推荐。他发现有一篇写得非常详细,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都给出了参考,于是就下了单,“现在MP3变成了小众产品,整篇推荐写得很用心,觉得挺靠谱的”。
严子安觉得随着网络购物成为主流,如何买到更心仪、更放心的产品是很多人的现实需求。看到别人的使用体验、产品测评等,心里会更有数,避免买完之后用不上,也节省了退换货带来的时间成本。
24岁的王秋语认为,“种草”推荐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刚工作不久的她需要添置许多生活用品,比如电饭锅、电磁炉,还有一些装饰品,“我上大学时很少关注这些。现在开始一个人生活了,这些都是必需品,多看看推荐文章,避免因‘盲买’而‘翻车’的情况”。
90后郑文娟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恋网络“种草”推荐文,大到护肤品,小到文具都会按照“种草”推荐来买,但几次“踩雷”经历让她开始谨慎地对待“种草”,“曾经看到一款面膜的‘种草’推荐,说适合敏感肌肤,结果自己敷完后爆痘”。郑文娟感叹,“现在铺天盖地都是‘种草’,索性不怎么看了”。
好物分享,还是营销广告?
95后研究生许茹在买东西前会做功课,浏览平台上的“种草”图文。但她认为,只能把“种草”推荐作为一种参考,不应成为购物的全部依据,“我不会完全相信‘种草’推荐。现在有很多是软广,还有的商家会找中小博主发‘种草’文,让大家以为是普通‘路人’发的”。
虽然凭借自己的判断,很少会被“种草”坑,但许茹也有过“踩雷”的经历。有一次她看到别人分享西北地区某景点的航拍照,觉得很好看,但去了才发现是有滤镜加持的效果,实际上很普通。
在许茹看来,在各类“种草”推荐中,护肤品、香水是比较容易“踩雷”的。“因为每个人肤质不同,博主说好的护肤品不一定适合自己。还有香水,闻起来千人千味”。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有被网络“种草”坑过的经历,护肤品、化妆品等是容易踩坑的重灾区。
现在郑文娟也会看一些“种草”文,尤其是不知道去哪里玩的时候。但当看到别人发的好看的景点照片,还是会想到可能有滤镜效果,“心里先打个折扣,降低一些期待值”。在去一些景点前,会问去过的朋友的意见,郑文娟觉得这比“种草”推荐更靠谱,“之前想去一个网上很火的图书馆,但去过的朋友说不值得去,就果断放弃了”。
王秋语觉得,现在很多人在买东西前习惯性上网找攻略,会被大数据记住浏览记录,然后不断地给你推荐相关产品的视频或衍生物,刺激购买欲望。但对于个人来说,面对铺天盖地的推文,很难判断哪些是真的好用,哪些是商家的推广营销,“我之前被‘种草’过一款小夜灯,买来之后发现并不好用,也没有质量标识,担心会对视力有影响,就不敢再用了”。
王秋语表示,现在买东西会选择一些大众熟知的品牌,对于没听过的牌子,即使推荐描述得再好,也不会购买了。
如何不再“乱草迷人眼”?
如今看“种草”图文时,许茹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产品都是‘种草’的红榜信息,没什么负面声音,而且都是短时间内的测评信息,我觉得这就更可能是广告,而不是博主真实的体验分享”。不仅如此,许茹觉得理性对待“种草”推荐也很重要,不能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博主发了“种草”文就完全相信,要看商品的评价、博主们的内容是否雷同等,来综合判断。
郑文娟说,现在自己对于各类“种草”会多比较,看下面的评论。如果一段时间内密集出现同质化的好评,大概率是刷出来的。但她坦言这样“挺心累的”,增加了购物耗时。
“我觉得平台需要加强管理,无论是硬广还是软广都应该标注出来。”许茹觉得,自己并非不接受“种草”,好产品也需要博主测评和推广,但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如果有过分夸大的广告内容,应该加强审查和做下架处理”。
严子安觉得平台要建立起一套评价机制,比如通过用户对推文的打分,给予该博主一定的信任值等级,根据等级确定博主的资质情况,这样用户可以点进博主的主页,查看到博主的信任值,判断推文的可信度,形成完整的反馈机制。另外,平台也要尽到审核和监管责任,对于虚假、恶意营销的情况,进行限流、删文、下架等处理,提高进入门槛。
严子安认为,现在很多推文的营销也不一定是完全虚假的,但会刻意忽略产品的不足之处,给消费者营造该产品“完美”的感觉。所以对于消费者个人来说,要尽可能地多对比几家,好评差评结合起来看。而且也要理性,避免冲动消费。
作者:王志伟 孙山 徐欣怡
来源: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