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是我们一家来广州25周年的日子可能老公和我们同一天来的R教授家都忘了这个日子吧但我是一个爱怀念、爱追记的人,所以有些感想在这做一下回顾和忆往昔的流水账似的记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广州的五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的五年(广州二)

广州的五年

2021年9月16日是我们一家来广州25周年的日子。可能老公和我们同一天来的R教授家都忘了这个日子吧。但我是一个爱怀念、爱追记的人,所以有些感想在这做一下回顾和忆往昔的流水账似的记录。

25年前的今天我们两家乘同一个航班,坐着国内最长的航线,在大西北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义无反顾的告别了生养我们的故土。当飞机直冲云霄飞上蓝天时,没有太多留念和不舍,走吧,我们要去寻找新的家园。那一年我32岁,老公33岁。我们追逐梦想,又像一根无根的浮萍,千里迢迢从中国的最西北(温带)飞往南方(亚热带)。可以说,当时来南方是我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广州将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人生的转折点。我们被称为新移民,也是东南飞的大雁,有少许的激动,也有些许的不安,我们会扎根于此吗?不再飘来飘去?

临走时,看到了母亲眼眸中泪,听到了父亲反复的叮咛,这个大家庭只剩下弟弟陪着父母了(哥哥已在前一年就调至东莞的一家医院),这一天我们的离别让父母倍感不舍。尽管父母曾经都是从南方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响应祖国的号召,早在50年代的中期就来建设大西北,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下一代又一个个要回到南方去。

飞机落地广州,扑面而来的是热浪滚滚的黏湿空气,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广州似乎还在盛夏进行时。从广州大桥由北向南跨越珠江时,对岸左边仅矗立着一座低矮的“田家炳”大楼,右边是无数的挖沙船在穿梭,广州像个大工地。乘车在高低不平的马路上七拐八晃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这个城市的东南角的城乡结合部找到了我们要去的那所高校,一个比老公就职的原学院小许多的袖珍学院。周边是杂乱无章的街区,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和遮天蔽日的握手楼。看到这一切(感觉从城市又回到了农村),我极度地失望和情绪低落。这就是我们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

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当晚孩子就在半夜哭醒,吵闹着要回老家,而我是被湿热和蚊子搅和得睡不着。因来时已过了开学季,所以我们没有排到校内的课,系里临时安排我们去广东各地讲授成人课。有时上课的地方太远,我们就将孩子交给R教授家照看(孩子上了本院的幼稚园)。工资比我们预想的低较多(差不多是老家的一半)。学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如老公在老家的那所大学。据说,这是一所新建不久的大学,所以需要调较多外省教授和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来充实师资力量。就当时来看,学校得稚嫩,规模不大,开的专业不多,但有朝气活力,五湖四海各省的人汇聚在此,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在这个几乎移民的大学准备大显身手,施展才华。事实上,现状给我们人生规划泼了冷水(那时的状况,与在老家的条件有一定的落差,我们甚至怀疑这样的决定是否仓促和正确),但选择了,就得有勇气去面对。初来乍到的新鲜感被现实打蒙。当时的广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繁华和现代(从城市的规模建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看)。最重要的是收入比较低,住房是租学院的。孩子后来上了小学,小学离本院很远(学院需要开班车接送学生),孩子早出晚归,老师上课讲粤语,同学之间交流也是粤语,孩子稀里糊涂跟着同学呆了三个月,居然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了,孩子还是比成人适应能力强。这里要讲三个小插曲:R教授家帮助照顾孩子很尽心,居然有一次给孩子喝了啤酒,孩子很乖,叫喝就喝,结果硬生生的被R教授灌醉,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么小,就让他尝到了苦酒的滋味);97年的春节,我们5个家庭(全是老乡)欢聚一起。除夕夜之后,4家坐着W博士的小翻斗车(W博士还喝了一些小酒)打道回府。实话讲小翻斗车还不如现在的货拉拉,但那时有个小翻斗车也算是富农阶层了。一路从五山颠簸至河南赤沙,他们笑称,这翻斗车不能翻,翻了损失大了去了(因为,车上载着三博士、俩硕士,最低学历也是本科),那时真有苦中作乐的感觉;此外,在广东各地讲课时,系里出了配套的复习资料,我顺带帮系里推销。学员基本都会买,但我不知道,卖复习资料所收的钱居然还会有假币(难怪有学员买书时,眼神有些怪,耍我呢)。我原本在老家也不是从事教师职业,到这来职业发生了变化让我困惑和不适应,担心自己被淘汰和又不甘荒废自己原本的专业,这是我职业的一个低谷时期,我们需要改变现状。于是老公又增加了校外的授课,第二年,我干脆给学院赔偿了一笔违约金后(金额不菲),调去广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事务所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感觉价值的认可度得到了暂时满足。因为自己是注册会计师,所以需要一年审计两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这样年底还有一些奖金收入,在事务所工作的第二年,收入已是原来在大学的三倍的水平。但很辛苦,尤其是年底的预审和次年的1月至4月的年度审计。我经常奔波在不同的企业,广州的街道巷尾去的也不少,每天上下班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大约在3个小时左右(那时塞车是常态)。这种强度与节奏让我即紧张又疲惫,神经经常蹦得紧,这加剧了我神经衰弱和偏头痛,我又有一种在苦熬的感觉(那时,由于我们工作的繁忙,回家也不准点,孩子脖子上时常挂一串门钥匙,孤零零的呆在家里吃不上饭。但很有幸,后来我公婆时不时来广州小住几个月照顾孩子,解了燃眉之急)。在当时,我开始了解和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基本面貌和各层次的广州人生活现状。我在很广州的地方-西关逼仄的街道中穿行,在高楼林立的东山游走,在新兴开发建设中的天河伫立。记得以前看过反映广州西关的电视剧《情满珠江》,感觉讲述和描写的内容还是和现实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广州在变,正在迅猛的高速发展中,我是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呢?这里也有两个小插曲:一个是事务所的人基本是广州本地人,除了广东,其他地方都被他们叫做北方,刚去时,问了我许多无厘头的话。比如你们老家有自来水喝吗?是否是骑马上班?是否住在蒙古包里等等,我无语,我只告诉他们,中国的差距大都是城乡差距,而不是城市与城市的差距,但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占中国六分之一面积的XJ省是黄沙漫卷、大漠戈壁、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可能到现在仍有些人把XJ省看得即神秘又落后,建议还是眼见为实吧;另一个是在广州到处都在卖的一种水果--榴莲,家里也曾尝试过,结果被那个味熏地满屋子都是的。但事务所同事却都很爱吃,我只要见到他们开切,就逃之夭夭。到今天我都不能接受榴莲的味。当然食在广州,当那些海鲜、广州早茶、顺德菜、客家菜、老火靓汤等端上来时,真是人间至味,但水蟑螂、蝉蛹、变色龙、蛇摆到餐桌时,好吧,算我没有口福;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了二年零八个月后,一次机缘巧合,我辞掉了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于2000年6月加入了XX证券公司。这一年7月,老公也被学校推荐到国有企业任职,从此,我们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质的变化。

加入XX证券公司时,我刚满36岁。原本是没有运气在这种年龄又是本科学历进入人才济济的证券公司,而且还去了人人羡慕的投资银行部。当时蒙呆呆的我都不知投行是做什么的。没有自信、没有水平、没有能力、怯怯地、几乎是不被认可的烦恼了N年,角色转换不到位,知识水平不够丰满,要重新定位,重塑和对应相应的专业水准。我忍耐着,内敛着、谦卑着。14年里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这个公司,最长的一段职业生涯是在这里度过。经历的插曲很多:比如见证了和经历了上市公司的股改、创业板的推出、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公司的反收购(成立了员工的持股公司)、公司的上市、也经历股市的大起大落。就自己而言,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又在业余时间回到学校上了两年会计专业研修班课程,并在07年通过了高级会计专业资格的考试。所付出的代价和收获的成果是:住了两次医院、动了一次手术、因为照顾形象的问题(需要与中介和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接触),矫正了所有的牙齿(这算不算整形啊,我的四环素牙)、改善了居住条件、父母和公婆可以过来旅游和过冬、可以有底气在春节给老人和孩子发一封大红包、可以送孩子去国外读书、还可以饶有兴趣的同别人不知深浅的谈论资本市场的宏观和微观。我在慢慢适应,慢慢摸索,也终于从一个中青年变成了一个老大姐(记得当初来公司虽已有家有孩,但仍有人把我当成刚毕业的研究生,说明那时还是长得比较年轻哈)。感谢公司给了我精神和物质的给养,给了我较高的视野和平台,在经历了风雨后,终将迎来彩虹。

2014年内退后到2019年的正式退休至今已过了7年,由一种以职业生涯为主的状态的平衡和习惯被打破后而回归于家庭,我又开始走上精神和心理自救的道路。更年期来了,免疫力下降,耳鸣、失眠、身体过敏、急躁到焦虑,再加上伴随我几十年的过敏性鼻炎时好是重。我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忐忑不安,更对生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我又需要做出改变。我开始尝试结交相投的朋友,也时常回老家照顾父母。开始加入读书会、与朋友旅游、重拾小时候的爱好,跳舞、唱歌、绘画,在变成话唠的同时也让自己慢慢变得充实和开朗。

从32岁到今天的57岁,是从漫长、流淌的25年的岁岁年年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经历的过程时感漫长,但如今回首,弹指一挥。广州25年,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充满力量、最有激情和活力、是精力和生命最旺盛25年,我们把它献给了第二故乡--广州。我们也看到了广州这25年的巨变与繁荣,也陪伴着广州25年共前行,共千阳。我们的生命和价值在这25年与广州休戚相关,紧密相连,25年来,感谢有这样的经历让我们长大成熟、感激给我们发展的平台让我们将职业做到更好、感动有缘有份的朋友和同事的相助、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感慨生命的坚强与韧性、感触人生如流星却也要在那一时的闪光、感恩抓住了时代的步伐在耕耘获得的收获,在执着和信念中找准了方向。

如今,在珠江南岸,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家。每每站在阳台上隔江眺望,江水由西向东好似在脚下流淌,江中的渡轮泛着涟漪徐徐的在江中畅游。横跨在江上的海印桥和江湾大桥,清晰可见。海印桥的斜拉设计像斜靠的两个竖琴,江湾桥的简洁设计,让桥梁像通途的高速路。两桥在晨光的照耀下,格外的艳阳和绚丽。夕阳西下时,晚霞映红了天空,江桥在夕阳的余晖中好似渔舟唱晚。夜晚,江两岸灯火阑珊,是无数的生命和家庭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广州让我们心存感念你的包容与接纳,你已印刻在我们脑海里,是他乡变故乡的见证。广州我们会静静地、安详地靠在你的博大胸怀,尽情生活在你的世界,你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成了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州我们祝福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