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做事方法很重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做事方法很重要(天天论语笔记不在其位)

论语做事方法很重要

第158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8.14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14.26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本章只有这八个字。意思是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是孔子对为政者的忠告。孔子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宪问》第26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多了一句曾子解释的话:“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跟本章也基本一致。朱熹《集注》版本把《宪问》中的这两句话分成两章。前一章与本章完全一样,朱子解释曰“重出”。后一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朱子注释曰: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程氏兄弟发现这句话还不够严谨,在注释的时候说:“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君大夫问道了,是应该为其谋划的。

艮卦之象辞

曾子引用《易经》中的“艮卦之象辞”,艮卦象辞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曰:“艮,止也。”又曰:“艮为手”。又曰“艮为少男”。又曰“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兼山”指群峰并立。《说文》:“兼,并也。从又持。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又”即手也。“兼”与“秉”字形相近,“兼”为手持二禾之象,而“秉”为手持一禾之象。“兼山”本指两座山并在一起,象征群山并立。山为交通之阻,群山并立则行动受阻,不得出也,故“艮为止”。“不出其位”指安守本分,不僭越。也就是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马上想到《艮卦》中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说明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致的。孟子说:“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正名思想的体现

“君子思不出位。”范氏曰:“物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而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职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与其“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利用安葬母亲的机会,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士”的身份,十五岁之前他是颜家庄一个典型的“民”。我们前面讲到过,孔子的“士”的身份是他自己通过一些列的策划争取来的。自从孔子的身份由“民”转“士”之后,随着他社会地位的越来越高,他就越来越远离劳动人民,甚至开始鄙视劳动人民了。身份认同对于孔子来说有切肤之痛,可谓记忆深刻。我隐隐感觉到,孔子一生都不愿意再触及到其身份的敏感话题。“正名”给自己带来了无限大的好处,所以遇到事情,他先想到“正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孔子尚未得到高位,追随逃难的鲁君到齐国的时候,齐景公想孔子问政,孔子以著名的“正名论”回答了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也欣然感叹:“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正名思想在孔子出道之前就已经形成。在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期间,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期待先生去从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说,那一定是先去“正名”。在与子路的讨论中,孔子说出了一段“正名”是如此之中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子路》篇还记载了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种庄稼和种菜,引来孔子一顿痛批的故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孔子直呼想要学习种地的樊迟“小人哉!”孔子认为,君子只要去做好上层人士的工作,为在上位的人谋划“好礼”、“好义”、“好信”之举,也就是士人做好士人的本分,在上位的人思考上位的事情,那么在下位的民自然就都从四面八方来了,他们自然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粮食蔬菜根本就不是个问题。自称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的孔子,把自己定位为士之后,根本不屑于谈论种地的事情。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是一种越位行为。向上越位,干了该领导干的事情,则有僭越之嫌,会被认为是“违礼”之举。向下越位,干了本该下属干的事情,下属则无所适从,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一方面,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根本在于要求人们守礼,守规矩,安分守己。这样的良民自然不会犯上作乱。这对统治者是最好的结果,也就为维护保持社会管理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思想长期被各朝各代统治者所采用,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这首先体现在惟上是从,不敢向领导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体现在诱导中国百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的滋生,和不关心政治,甚至不关心社会的自私自利行为的蔓延,间接阻滞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道客村曰:

不在其位不谋划,

事不关己高高挂;

君子思不出其位,

私心蔓延害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