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的孔子具有丰富、鲜明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的目标、作用、内容等都有深刻认识与阐述,体现出古人卓越的教育智慧,细细品味越来越觉得境界高远、价值非凡。
1.先富后教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篇
解读:孔子主张治国之道,先富民然后教育他们。教育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2.环境育人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篇
解读: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人性情都相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和后天学习环境不同,而导致性情有了差别。可以说孟母三迁就是这样的环境育人实例。
3.有教无类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
解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6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不论贫富、贵贱、地域、国别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如今的义务教育不就是这一思想的发扬光大。
4.尊重差异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
【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解读:孔子从先天禀赋与后天学习关系,将学习者分为上知、次知、再次知和下知(下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应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孔子又以自身的经历,劝勉人们学习。充分肯定的教育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5.择善而从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
解读:孔子认为,随处都有老师,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6.学优而仕
【原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
解读:孔子主张把为官与学习联系起来,为官者应该是受过教育且成绩优异的人,终身学习是他们的追求;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
7.诗教思想
【原文】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篇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读:不学习诗,就不会文雅地表达思想感情。读诗,可以准确地、充分地、优雅地表达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 了解四方风俗民情;可以文雅地交流,广交朋友;可以学得讽刺方法,文雅地表述自己不满的情绪。读诗,学习道理,可以侍奉父母、服侍君王。读诗,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孔子的诗教思想,既充分发挥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又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8.礼乐人生
(1)人生立于礼
【原文】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表。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交往。––《论语》泰伯篇
解读: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如果不知礼,端庄的容貌态度就未免劳倦,谨慎的态度就流于懦弱,敢作敢为的胆量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就会尖刻刺人。
(2)人生成于乐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原文】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
解读:孔子曾向师襄子学鼓琴,曾指点过鲁太师演奏秘诀。孔子认为,音乐能使一个人的人格变得更加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