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滩青帮头目有苏北盐城人,这并不稀奇,但是居然有个头目是苏北原淮阴市泗阳县人,这就很少见了。今天,我们从这两个人物开始,讲讲民国青帮里的苏北人、黄泛区、下只角等相关联的事……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1)

顾竹轩与黄金荣

青帮的盐城头目是顾竹轩,他的青帮师傅正是大字辈头目刘登阶,原淮阴市泗阳人,刘姓登字辈。现如今泗阳还有不少登字辈的,在泗阳县南刘集乡、沭阳县北刘集乡等地都是刘氏聚集之地。相传他们是汉高祖刘邦的族人,徐州沛县离泗阳、沭阳非常近,同处苏北平原,汉代时,刘邦分封了很多刘氏族人到全国各地做国王,免不了到旁边的苏北其它地区。

说回青帮里的苏北人,这事得从上海土著对江北“刚波宁”“下只角”的歧视性称呼说起,要理清这些事情,就不得不提清末民初直至1960年代,发生在苏北的几次特大洪灾,先看一幅1931年的全国特大洪灾地图: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2)

1931年全国特大洪灾地区

南宋初期1194年起,淮河流域不断遭受古黄河夺淮引发的洪涝灾害,1938年国民党部队炸毁河南郑州黄河花园口,导致河南豫东、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成为黄泛区,无数村居被冲毁、良田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成了彻底的无产者。其实黄泛区的主要区域在河南、皖北,电影《1942》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影响苏北的主要局限在淮安南部、扬州北部2个地点。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3)

1938年国民党部分炸毁黄河大堤,形成的黄泛区

为了活命,只得出外谋生,那时的上海为外国租界,经济繁荣发达,离江淮地区又近。上海自然是谋生首选。这些洪灾有多严重呢?民国时的上海人并不了解,出于人性的自私狭隘,也毫不同情。我先发一个类似的图,大家感受一下,这是安徽淮河泄洪区的场景,看看淹了多少家园?养尊处优的上海富人对穷人是满脸嫌弃,活脱脱资本主义的市井小民,毫无同胞怜悯之情。不过,这都是以今天社会主义价值观去评判民国时的上海人,其实也不公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大多不可能具备如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还是封建和资本主义那些观念。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4)

历史上江北受洪灾影像

这批江北农民到了上海落脚,没了庄稼地可种,为了活下去,只得从做苦力开始:扛大包、拉黄包车。他们连活下去都难,还想有现成的房子住?不可能的。只得到郊外找个地方卷起席子当个棚子,就这样凑合住下去了。这就是民国上海人口中的“滚地龙”,这些江北人聚居的地方就被称为“下只角”,其实意思就是贫民窟,那肯定又脏又破又不雅观。而“上只角”就是当时上海的富人区,干净卫生体面又“文明”,富人就是当时的上等人,傍上了当时租界的洋人长官。于是,“刚波宁”“下只角”就开始被民国上海人用于对逃难来此的江北人的歧视性称呼了,其实就是瞧不起穷人。沿用至今的,只有极少数地域黑用来黑苏北的历史遗留用词了,大部分年轻一代和有素质的人是不会叫的,毕竟是新中国,讲的是人人平等。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5)

1902年,因家境贫寒,适逢苏北灾荒,16岁的顾竹轩与兄弟一起到上海谋生,在公共租界协记公司拉黄包车,一度入租界巡捕房充当巡捕。因为拉得一手好车,得到贵人赏识被引荐进了青帮,20多岁时,跻身帮会上层,一步步飞黄腾达,成为青帮头目之一,徒弟达数百人,有“江北大亨”之称。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顾竹轩比较爱国,掩护、护送和营救中共地下党员,运送物资到苏北。新中国建立后,他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而这个让顾竹轩开始飞黄腾达的贵人,正是苏北泗阳人刘登阶。过去,苏北泗阳逃荒去上海的是极少的,尽管也说江淮官话,但由于在淮河以北、洪泽湖以北,遭受洪灾并不严重,也未形成大批逃难去上海的现象。我翻了县志,也没有找到明确记载,从小到大真的从未听闻泗阳在民国有人逃难去上海的,洪泽湖洪水来了,人们就向北跑,北面遭受洪灾较少。但不排除有少数泗阳人闯荡上海滩,而现如今,苏北去上海定居的人就更多了,可谓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6)

江北大亨顾竹轩与天蟾舞台

去上海的江北逃荒百姓,以淮河以南的盐城、扬州(当时还没分出泰州)、淮阴南部为主,全部讲江淮官话。刘翔的爷爷也是在1930年代从盐城去闯上海。

民国上海的青帮大字辈也就十来个人:张仁奎、高士奎,樊瑾成,袁克文,张树声,王德邻,刘登阶,曹幼珊、汪禹丞,步章武,徐朗西,陈其美。来自五湖四海,主要有安徽人、山东人。老年时的刘登阶生活由顾竹轩供养,养老送终。而顾竹轩也是少数得以善终的上海滩帮派大亨。

那么,刘登阶为何去闯上海滩,又如何一步步成为青帮头目的?没有记载,像个谜团。

民国时上海青帮(民国上海青帮的苏北头目与洪灾)(7)

#上海爆料# #江苏# #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