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90后,从小生活的农村算得上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村里人大都踏实肯干,加上外出打工的比较多,现在的日子也都过得有声有色。感受农村生活的变化还是要从通讯工具的变迁说起。
小时候的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学校,一个多小时就能走遍村子里的主要地方。那个时候找人都靠吼,大人找小孩直接喊名字,小孩找大人就喊“我爸!”、“我妈!”,不问在哪。听到的人就会回“在这来!”,声音能传一个队。
上小学时,农村还不流行手机,只有少数人家安装了固定电话。记得我家安装固定电话的时候我都已经上初一了,大概是2006年的样子,在村里算是安的比较晚的了。
安装的背景是大姐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当时买了一部两百多钱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因为我家没有电话,所以每次联系,大姐只能打到别人家里。别人接到电话后,就跑来我家喊我妈过去接电话。这种情况很常见,别人也不会觉得麻烦,都很乐意帮忙传话。
但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比如下雨天,那时候农村还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是稀泥,加上有些话不方便当着别人面说。基于此,大姐极力要求家里安个固定电话。家里亲戚也多,后来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
到了高中时,因为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为了方便与家里联系,大姐的那个两百块钱的手机就留我用了。因为不能联网,家里也不会担心我沉迷手机影响学习,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和我住一间的另一个同学有一部可以联网的手机,不仅能听音乐,还可以到外面店里下载电影到手机上看。一个月有150M的免费流量,不像智能手机那样费流量,平时顶多登个QQ,也足够用了。
直到上大学,我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手机。高考后的暑假,家里在街上给我买了一部七百多块钱的智能手机,算是我的成年礼物和对我的嘉奖。大学离家更远了,手机里也安装了QQ和微信,与家人、同学联系起来更方便了。也学会了搜附近的人,还能通过摇一摇加好友。
再后来,手机变成不是那么稀罕的产品了。基本上人手一部,更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从旧式按键手机换用智能触屏手机的那种兴奋。到手的第一晚就用掉了套餐内的免费流量,因为下载了好多APP,最后还欠费了,吓得我之后的好几天都没怎么敢玩它。
我的母亲已经五十多岁了,小学都没念完就辍学了。以前对于手机这种电子产品很是排斥,因为教也教不会,所以不会用。经常看我们玩手机的时候,不解地问“手机里有什么,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到晚上十一二点。”
去年,给她也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除了方便与我们视频聊天外,平时还刷刷抖音。通过手机可以了解一些热点新闻,还向我们宣传哪里哪里发生了什么。她也觉得手机有意思了,平时也会和姑姑、舅妈她们通过微信视频聊天,丰富了闲暇之余的生活。
如今,通信技术已经迈入到5G时代。手机也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变成娱乐工具、学习工具和工作助手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难怪有人说“宁可三顿不吃饭,不能一天没手机。”
但是手机的多功能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减少了与家人之间的沟通。睡觉之前玩手机、吃饭走路玩手机、坐车等车玩手机成为常态,新一代年轻人更是因为手机变成了“低头族”,严重的还引发视力、颈椎能健康问题,甚至忽视了家人、伴侣,这也是通讯工具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曾经的固定电话如今只有在单位里还能看见,基本上已经从老百姓的生活里淘汰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用固定电话拨打号码时,从听筒里传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铃声。那时的一根电话线,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