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春省亲之后,为避免场馆空置,浪费资源,宝玉和姐妹们都搬进园中居住。远离了父亲贾政和府中谨小慎微的氛围,宝玉那是自由自在,可劲地撒欢。

这天正当三月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林中,在一块石上坐着,翻开书卷认真学习。

时值桃花盛开,宝玉神情专注,正读到“落红成阵”一段,恰一阵风拂过,将树上桃花吹得纷纷扬扬,落得满身、满书、满地都是。书中场景与现实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绮丽如幻的画卷。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故事讲解(红楼趣话3)(1)

黛玉葬花

宝玉将桃花抖落下来,又恐被人践踏,忙用衣襟兜着花瓣,来到池边,小心地倾洒在水面。转身回来,见地下还有许多落花,正寻思怎么打理,忽听背后有人问:“你在这里作什么?”回头一看,却是黛玉,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

宝玉大喜,说你来得正好,快把这些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去。黛玉摇头说,你别看这里水干净,只要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不如把花装在绢袋里,用土埋上,日后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早在园林畸角开辟了花冢,刚刚完成了一次护花行动。

宝玉连声响应,正待收拾落花,黛玉一指他手上,问是什么书?宝玉慌忙将书藏在身后,只说是《大学》、《中庸》。黛玉不信,说赶紧拿出来,好处多着呢。宝玉只得将《会真记》献出,极力推荐这是黑市排行榜稳居第一的好书,只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会真记》是一部唐人传奇,又名《莺莺传》,作者为唐代元稹。后人根据此书创作出若干戏曲,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宝玉读的《会真记》其实就是《西厢记》,在当时属于“少儿不宜”类书籍。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过书来,果真越看越爱,只一顿饭工夫,已将全书读完,尚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看完后只顾出神,在心里默默记诵。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故事讲解(红楼趣话3)(2)

共读西厢

“宝黛共读”是小说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成为某些戏剧的经典桥段,然而本文讨论的重点却是“黛玉葬花”,书中出现这一情节,作者的小小意图何在?

先聊聊“葬花”事件的原型。出乎意料的是,历史上有过“葬花”之举的人多为男性,举几个例子: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长居桃花庵,遍种桃花、牡丹,“至花落,遣小伻(小仆)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明末清初诗人杜浚《花冢铭》:“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枝……穿穴而埋之。”

此外,还有清初官员曹寅《楝亭诗钞》诗句:“百年孤冢葬桃花”。

就名气而言,当然首推明代才子唐伯虎了,他的事迹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红楼梦》作者可能借鉴了才子韵事,移植到书中的女一号身上。

对于“黛玉葬花”的文学意义,历来的解读花样百出,有的观点别出心裁。譬如有人认为,“黛玉葬花”的形式初具现代行为艺术的雏形,黛玉摇身一变,似乎成了行为艺术的“先驱”。这种说法乍一听非常新鲜,细究起来未免言过其实。

所谓“行为艺术”,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艺术形态,又称身体艺术、行动艺术。简单说,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它的表现方式夸张、另类,主要反映艺术家对人与环境、自身生存状态的独特体验。

将这一概念套在黛玉身上,多少显得不伦不类。“行为艺术”重在表达对生活、生存状态的思考,它是艺术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黛玉葬花”则完全是生活中的个人行为,仅仅反映个体的情感态度,不存在向外界展示什么、表现什么的动机,也没有摆出一副姿态供旁人观瞻。

黛玉本身具有文艺气质,在小说中,她的一举一动富有艺术美感,这是从阅读的层面出发,读者获得的自然感受。当然,这也证明作者文学表达手法的纯熟,以及塑造人物的成功,并达到了作者想要达到的文学目的──运用种种表现手法,充分展示小说人物的精神境界、情感趋向、行为类型等等。

站在书中人物的立场,“黛玉葬花”源于她对落花的怜惜,不愿让花瓣落入沟渠、蒙受玷染,说明她心性良善、洁身自爱、崇尚美好,“葬花”之举分明是她内心既有观念的投射,小说也正是借此反映人物的禀性和情怀。

看到黛玉沉浸在书卷之中,宝玉笑问:“妹妹,你说好不好?”黛玉说:“果然有趣。”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故事讲解(红楼趣话3)(3)

宝玉和黛玉

如果《红楼梦》在“宝黛共读”的场景中戛然而止,应该是人生一大快事:

男女主角经历一番坎坷,终于相聚在精美的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醒一醒,这是童话故事。

男女主角或登临绝顶,白衣如雪来去如风;或手捏剑诀,在漫天花雨中翩翩起舞,活脱脱一对神仙眷侣……您又想多了,这是武侠小说。

现实情形是: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宝、黛因为一语不合,又生出一场龃龉。

宝玉得意之下,念了几句《西厢记》的台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是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感觉,宝玉顺口说出来,一下惹恼了黛玉,她两腮通红,薄面含嗔,指着宝玉:“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威胁要告诉舅舅、舅妈去。

黛玉为什么变脸呢?在她所处的时代,《西厢记》近于禁书,其间描写的男女私情违背了当时的礼制规范。黛玉欣赏书中的词藻文句,或许私下对自由恋爱略加赞许,但她毕竟是名门小姐,不容许宝玉将她与“淫奔”的崔女相提并论。

宝玉对“淫词艳曲”的现学现用固然是一时兴起,但对黛玉而言,则认为带有明显的轻佻意味,那么此刻的恼怒是必然的反应。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故事讲解(红楼趣话3)(4)

宝、黛

从遵循礼教的角度,宝、黛都不应沾染这一类书,但从天性来讲,二人又难掩发自内心的喜爱。事实上黛玉深受此书影响,她见宝玉神情尴尬,又嗤的一声笑了,嘲讽他“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红娘语)”,不觉套用了戏词,惹得宝玉说:“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

一番嬉闹,战火平息。二人收拾落花,依序葬入花冢。

综观两幕经典场景:“黛玉葬花”映现了真实的女儿心性;“宝黛共读”则展现了二者的青春意识、生命情调,并趋向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一顿饭的时间,几乎定格成为永恒。读者只须记住这一高光时刻,体会生命的精彩在于当下,而不必虑及小说后部的结局。

精品写作,趣话红楼!敬请诸位红友关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