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1)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国古代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男耕女织”为基础形成了繁荣的文化、礼制和国家制度。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依旧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及农耕,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牛拉人扶着犁具在田野中耕作的情景。由此可见,犁是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犁的主要功能是翻土,并有松土、碎土作用。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中国的犁是由耒耜(lěi sì)发展演变而成,使用牛拉耒耜之后,渐渐有了专属名称——犁。我国犁出现于商朝,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西汉出现了直辕犁,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唐之后我国犁再没有大的改动。

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2)

历经几千年,伴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铧式犁开始被大量使用。铧式犁以其生产效率高、低能量消耗、翻埋残茬效果好的优势在耕地作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铧式犁按照悬挂方式分为牵引式、半悬挂式、悬挂式。牵引犁的结构复杂,重量大,机动性差,但工作深度稳定,入土性能好,多用于与大功率的拖拉机配套,与拖拉机单点挂接。悬挂犁的结构简单,重量轻,机动性好,可在小地块作业,但入土性能差,多与中小功率的拖拉机配套,与拖拉机三点挂接。半悬挂犁兼有牵引犁和悬挂犁两者的优点。

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3)

常用的铧式犁从单铧到六铧不等,当然土地和动力机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多铧数的犁。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悬挂式液压翻转犁,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犁铧,作业到地头之后,翻转犁体即可掉头继续作业,作业后土壤方向均匀一致,极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为了适应不同软硬和特殊情况的耕地,匹配不同动力的拖拉机,目前的铧式犁工作幅宽(单次作业的宽度)一般多档位可调节。犁的动力消耗也比较好计算,1厘米幅宽匹配1马力的功率,如果拖拉机是200马力,可带动幅宽为200厘米的犁。可根据耕地情况选择合适的犁间距,杂草和秸秆多的地块适合使用较大间距的犁,防止造成堵塞。

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4)

铧式犁又分为镜面犁和栅条犁。栅条犁的最大优势是作业后的土壤更加细碎,更有利于之后的整地作业。其次,如果在黏土地使用镜面犁作业,犁壁上会粘很多土,会使土壤无法顺利翻转,从而产生很大的阻力。栅条犁犁壁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它可以减少粘结土壤的几率,从而达到省力和省油的效果。当然多石、多滴灌带、多树根的地使用镜面犁更为合适。多石地对镜面犁的压力较栅条犁小,镜面犁的磨损相对小。多滴灌带和多树根的地,滴灌带和植物根系会与栅条发生缠绕,难以清理。

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5)

液压翻转调幅犁一般备有副犁,安装在主犁之前,其作用是将地表秸秆和作物残茬翻到犁沟,进行深埋,更有利于秸秆杂草变腐肥田。

古代犁的构造(犁历经几千年依旧不可或缺)(6)

液压翻转调幅犁的副犁

犁具的变革和发展伴随着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期,犁具的每一次革新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信息和历史背景。犁不仅仅是耕地工具,更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副好犁,助力春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