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是曲解古义最厉害的一个成语,现在都是形容一个人傻呆呆的,特别是在恐惧或吃惊不小时那个愣住的样子。但实际上,这词的本意却绝对是个褒义词,如果战国时期有人说你“呆若木鸡”,那恭喜你,你一定有啥绝技,是个狠角色。

“呆若木鸡”出自庄周《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是其中记录的一个寓言故事的片段。这个寓言说的是啥呢?

战国时齐宣王爱好比较多,他痴迷于斗鸡,君王条件优越,还在招揽天下贤士时专门召来一名训鸡高手纪渻子为他训练爱鸡。

太后对儿子说有实力你才能称王(说你呆若木鸡可能是赞美你)(1)

斗鸡嘛,我们理解无非是会挑选善斗和健壮的鸡,大概训练下就可以上场了。齐宣王也是急着检验纪渻子训鸡的效果,要挑选具备实力的鸡去比赛,因此过了十天,齐宣王就派人来问,斗鸡训练得怎么样了?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得不行。”又过了十日,齐宣王又找人来问是否已有成果,纪渻子仍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这要是普通人,估计心里也得犯嘀咕,八成是碰上骗子了吧。于是再过十天,宣王果然又来问,纪渻子还是老一套,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终于在第四个十天过后,纪渻子主动找到齐宣王说,鸡训练的差不多了,现在这“战斗鸡”即使是面对别的鸡叫,它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看上去就跟木头做的一样,不过,神奇的是,一旦将它放进斗笼中,别的鸡都不敢应战,看见它转身就逃走了。

太后对儿子说有实力你才能称王(说你呆若木鸡可能是赞美你)(2)

巧合的是,另一部作品列御寇的《列子·黄帝篇》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看来这个故事流传范围还不小。

从纪渻子训练鸡并每个阶段达成的效果看,他的训鸡诀窍是让鸡高度的专注,不受外界干扰,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似乎有点我们太极以静制动的传统哲学在里面,也对,高手打斗都愿意多看少动,窥破对方破绽,一击制敌。如果看过拳击比赛,应该也有体会,高手们试探不可缺少,猫腰晃动,然后耐心寻找战机。有耐不住性子的先抡起拳头,往往会吃亏。

这里再来说说齐宣王,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君主,起码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次数不少。

大家都熟悉的是滥竽充数,主角也是齐宣王,他喜欢让人吹笙演出,而且往往喜欢一大群人合奏,因此那位南郭先生就利用了这个漏洞,去齐国混饭吃,每次装模作样,很像那回事,但实际上却出工不出力。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主君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眼看没法再混,南郭先生赶紧逃走了。

太后对儿子说有实力你才能称王(说你呆若木鸡可能是赞美你)(3)

如果以为齐宣王是个玩物丧志、昏庸愚笨的呆诸侯,那就与事实不相符了。实际上,在齐宣王执政期间,齐国是得到快速发展的。最大的贡献,是齐宣王招揽天下人才的举动和成果。

他光大了齐桓公创建的稷下学宫,并以稷下学宫为基地,广泛招募天下人才,虽然也有浑水摸鱼之徒,但各方面真才实学的人也得以大量进入齐国。齐宣王的确是礼贤下士,为了表达自己对人才的重视,他会亲自接见投奔齐国的人才,无论能力大小。而只要是进入稷下学宫的学子,无论是老师还是徒弟,齐国都会大方的划出专款养起来。训鸡能手纪渻子八成也是专门请来的人才之一,不管如何,在训练斗鸡上,人家的确是世界一流水平。

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就有七十多位,整个稷下学宫的学子们至少就有数千人。

太后对儿子说有实力你才能称王(说你呆若木鸡可能是赞美你)(4)

因此,齐宣王的朝堂之上不缺各国精英,而且不少都担任重要职位,内政、外交、军事方面人才济济,邹衍、淳于髡、慎到等人都为齐国尽力,而孟子也多次前来贡献力量。

重视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与尊崇的礼遇,是每个治世共同的特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普及率就很了不起,相关红利正在体现,未来的竞争下,人才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