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家附近的恒大影城突然关门了,而且据说是全国停业整顿。”一位影迷朋友发信息给院线君,表示说家附近的恒大影城关门停业了,上次听到恒大影城的信息还是他们和嘉凯的合作,但其实恒大影城全国闭店的举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恒大影城全景图(122家恒大影城全线关停)(1)

相比于其他单体影城的歇业,以及类似星美大盘全面溃败而言,恒大系的闭店在院线和影业似乎没有引起较大的波澜,但在投资、股票和创投圈则动静不小。

这两年星美全国关闭店似乎把影业、院线和影投公司的目光全部抓走,大地的收购、万达的扩展又似乎告诉大家未来影业的无限希望。

但在今年,影城新建的增速开始放缓,新的一轮影城关门潮也加速到来,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地产商可能会更大举&全面进入电影产业好像又打了一个问号。

不同于万达、华润(万象城)和其他一些地产主导的院线影城,恒大系更多是社区影城,这是中国电影一个发展方向,他的全面退场是否说明“社区影城”在中国行不通呢?

恒大离场、嘉凯进入

割肉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在公众普遍的认知和概念中,始终会认为万达是目前中国地产业的NO.1,但实际上万达目前是一个国际化的综合性公司,如果单就房地产开发来看,恒大、碧桂园和万科才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公司之中的翘楚。

但大家应该都知道,三者之中目前仅有恒大做了(曾经)影院拓展业务,碧桂园和万科两者都没有深度染指院线和影投业务,碧桂园虽然有不少的商业网点,但几乎都把影城业务招商给其他影投公司,万科则极少在楼盘开发影院项目。

当然这个少并不是说一点没有,而是相对于这些公司在中国地产业的影响力而言,其影院参与深度微乎其微,只是作为招商和投资的一个砝码,这可能让所有人都觉得有点诧异。

之所以恒大这次离场并没有在影视行业引发较大的声浪,原因更多在于恒大影投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力实在太小了,进入到院线端这几年,无论是单店的收益还是影城在区域内的盈利情况都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这和恒大每个店的投入极不相符,大部分恒大影城的标准都远超行业内其他的“社区影城”,这也使得当影城营收创利表现不佳时,恒大有意愿进行割肉放弃,毕竟相比于其他副业所带给恒大的利益,影院影投端挺不划算的。

有人会说,许老板在足球方面的投入岂不是更不划算?当然,相比于影院业务而言,玩足球的投入可能是巨额的,但足球现在已经成为恒大外部事业的一张金字招牌,恒大足球也是目前中国足球圈之中为数不多能够实现盈利的项目,这对于商家非常重要。

与其说地产商爱电影行业,更不如说地产商爱“赚钱”。这在目前商品经济社会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一个行业要养活一批人,并带动社会的前进和进步,赚钱对于商人重要,对于社会和群众同样也重要。

“不仅仅是恒大,全国其他盈利状况的不好的影城,可能在今明两年都被人为抛弃,影投和院线公司可能都不会在抱着多一家是一家的心理去维系不盈利影城,对于这部分影城最好的举措就是推倒重建。”

一位资深影投拓展端的朋友和院线君表示,恒大的割肉只是开始,嘉凯则暂时不会放弃,至于是否会全盘接下恒大放弃的“肥肉”,还需要双方进一步的评估。

社区影城的尴尬格局

短板凸显、竞争力趋弱在传统的影投层面,我们大部分影院的建设更多集中在商圈附近,特别是一些拥有良好基础的传统商圈,即便是线上经济冲击严重的今天,传统商圈仍然会依靠更优越的“社交属性”而获得更好的顾客流量。

但当新型房产+商圈模式的地产经济开始走红,居民会感觉到身边的商圈开始距离自己越来越近,身边的电影院也会面临着下楼就是,步行几分钟的状况。一切的预设都很好。

但尴尬问题在于,大部分此类的社区影城,他们的业态和周边餐饮状况远不及传统商圈,这也使得这部分影城反而不易吸纳到消费能力更强、粘性更稳定的顾客,目前大部分观众其实对于看电影并不仅仅停留在只看的范围上。

以往大家会觉得离家近看一场电影挺方便,但却通常会忽略掉电影有很重要的社交属性,情侣和朋友看电影往往还要吃吃喝喝,这对于社区影城而言,其周边餐饮很难和商圈影城相媲美,这是社区影城的一个短板。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网络视频的高速发展,让大家变得更懒惰,加之家庭观看视频影片、剧集的环境舒适度越来越好,这也是让观众对于社区影城的诉求在逐步的降低。

不过恒大影城所面临的问题却有一点点不同,相比于其他“低端”社区影城而言,恒大影城整体的投入是向准商圈影城看齐的,这也使得从观感上来看,社区影城的一些短板和问题会被抹平。

但也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就是较高的投入则要面临较高的费用和折旧,虽然可能在场地租金方面地产公司的影城有优势,但过高费用却使得这部分优势荡然无存,以每年10%的平均折旧率来看,很多开业三五年的恒大影城其实已经面临比大部分影城更大的亏损。(图来源于网络)社区影城本来应该秉承小快灵的特色,却在这几年变得复杂起来,这也让很多影投公司更多要仔细考虑未来社区影城的发展方向,虽然相比商圈影城,社区影城的投入不高,但其是否有进一步投资的必要,在恒大全线退场之后,已经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是要谈及一下北美的电影市场状况,他们除了和我们相同的商圈影城之外,社区影城发展的非常好,这也和北美地区成熟电影产业体系,以及良好的观众素质密不可分,但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体系刚刚起步,我们的观众还没有形成更好的观影习惯,社区影城的困难可能才刚刚开始。

差异化经营、控制费用、降低成本

只有多元化才能救社区影城社区影城其实完全和商圈影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些能够拿到商圈影城的经营策略完全无法用到社区影城,因为两者的观众群体是完全不同的。

但目前社区影城和商圈影城在影片放映、门市价格等方面却没有太多体现出优势,至少这种差异化没有完全凸显出来,给大家的感觉是,“我在商圈好的影城效果更好、还有好的餐饮,回家附近看电影除了离家近之外,没有其他更多吸引我的优势。”

因为目前我们的院线和影管公司经营模式是要求和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排片,这也使得社区影城本身想做根据自身做细微调整是非常的困难。

院线君在之前也曾经反复强调和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影投和院线端,目前的问题和短板始终是精细化和差异化不够,我们为了所谓的“统一化”经营,往往要让影城自身做一部分的“牺牲”。

归根到底,面临此局面,社区影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对于很多周边业态不佳,没有好的顾客源、没有校园做支持的社区影城,他们和很多频临倒闭的商圈影城同样非常危险。

因此,社区影城从最初的项目创立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到整体项目的成本控制,那种所谓的大社区配套大影城的想法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6厅以上的影城只能适合在商圈,社区多于六厅、座位破千的影城几乎都很难实现盈利。

其次,很多在商圈影城开展的副业在社区影城的状况都不佳,观众在社区影城驻留的时间远远低于商圈影城,根据不完全统计,观众平均在商圈&商圈影城可以驻留长达4.5小时以上,但在商圈影城可能仅仅驻留2个小时(以上皆含看电影的时间)。

和商圈影城在逐步寻求多元化经营一样,社区影城目前也都在寻找自己的经营方式,只不过他本身有很多难以逾越的短板和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院线和影投端空白缺憾。

曾有一位多年从事电影行业的朋友和院线君倒苦水,其表示说目前中国电影在影院管理方面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好的和固定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很多管理人员要么是从零起家,要么是从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移步到电影管理行业,并不熟悉和真正了解电影市场。

好在于,目前我们电影产业已经起步,有了更多的第三专业公司为电影产业服务,只不过这些公司在行业内尚缺乏好的渠道来拓展自己的业务,大家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特别流畅的沟通方式。

单个店的关门其实对于电影行业没有什么影响,星美的整体停摆可能更多是单个公司经营策略的问题,但作为地产业龙头的恒大退出影投,这可能是一个行业方向出现了问题,其实是要更多引起行业的注意。

社区影城在未来肯定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这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被验证过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方法。恒大全面离场并不完全意味这条路走不通,反而是告诫大家,影投和影院业务,同样要遵循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律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