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填报志愿,第一志愿踩线却未被录取国字头凑数,地大第二,却过线录取,只是专业调剂,填报的理工科变成了经济学,一脸懵逼,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钟山风雨乌衣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钟山风雨乌衣巷(南望山下旧时光)

钟山风雨乌衣巷

大学填报志愿,第一志愿踩线却未被录取。国字头凑数,地大第二,却过线录取,只是专业调剂,填报的理工科变成了经济学,一脸懵逼。

清楚地记得报到那天,2010年9月3日,天空中下起了雨。爸妈远在广州,跟表哥一起来报到的。迎新的场面有些混乱,冒雨办完手续,置办手机及日用杂物。

雨季潮湿了情绪,破落的地大很小,老旧的宿舍还是以前家属楼收购改造的。不是常见的四人间或者六人间,两室一厅的小房子改造,3人2人3人布局,厨房改成了洗手池,多了个洗手间而已。

放置行李,坐在上铺的床上,不甘心地问表哥,要不不上了,回去再复读一年如何?不甘心略带着犹豫。

被打消了这一念头,作别表哥,算是安顿下来,开启大学四年,南望山下旧时光。

很腼腆的跟室友打声招呼,忘了第一次班会的场面,模糊了自我介绍,时光久远,这些场面都不太记得。

军训

接着是军训,跟别班男生混编为一个方阵,认识了站我旁边的柳彬,清楚地记得初始的自我介绍,“我叫柳彬,柳树的柳,彬彬有礼的彬,你呢?”后来我们都叫他彬姐,大学四年无数次的助攻,蹭吃蹭喝,相约食堂,偶尔会约好喝点小酒,串门无数次。虽然专业不同,我经济他会计,但没少帮忙,大学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是帮忙排版的,感谢并怀念旧时光。毕业之后,行业相同,我中建七局做市场,他中建三局的财务,也有交流,偶尔会一起约饭。中间他被外派巴基斯坦,联系才少了起来,感情慢慢变淡,这是后话。

军训的教官姓楼,很和蔼,只是自己笨手笨脚,经常送拐,勉强混到毕业汇演。大概从小就肢体不协调,不敢过独木桥,几经忐忑爬过去的,小学五年级才学会骑自行车,别的孩子玩得很多动作也做不来,爬树游泳之类,为日后埋下伏笔。

辩论

接着来的新生杯辩论赛大有可写,以班为单位,四人组队,因为小学接触过一些,便自告奋勇当了四辩。当年的辩题大概是“爱情是不是婚姻的基础”。比赛当场,带队的学姐才告知辩题她通知错了,也就说我们按着错的辩题准备了好几天。而对手是丹姐他们班,那届新生杯的冠军,可想而知,输得很惨,瘸子里面挑将军,获评最佳辩手。被当场点评的罗磊学长带辩论队,也算是阴差阳错,自此与辩论结缘,坎坎坷坷大学四年,喜怒哀乐多与之有关,容我日后慢慢说来。

吃货小分队

同场比赛,丁磊他们班第一场我们第二场,于是乎,便做起了观众,本人“h”“f”不分的发音细节他都记得,被戏谑了四年,婚(fen)姻婚(hun)姻傻傻分不清,话(fa)都说不清。不曾想却成了大学四年最好的朋友,地大四年,吃货小分队要占去很多笔墨。

人生地不熟,初试河南老乡会,见妹纸比较眼熟,便问及是不是隔壁班的,新生杯篮球赛的时候喊加油来着,误打误撞结识姝慧,先是隔壁班后来调整专业,经济学同班,没少帮忙搞定作业考前划重点。她,丁磊,我们仨便组成了吃货小分队,虽说最小,却被喊道姐姐;后来因为职业的原因,她留校任教,我们也叫她李老师。

大学四年,混吃混喝,成就满满,沿着鲁磨路一路走过去,各家餐馆WiFi自动连接,吃遍北街、鲁磨路,范围扩至汉口,日后详写。

运动会

高三第一届的校运动会,清楚地记得,报名之际便有别班球友老师向班主任提及你们班那谁谁跑得挺快,鼓励报名的。然而怂了,只跑了4×100的最后一棒。跑完接力,班主任言及跑得挺快!没有尝试100米的短跑,小小的遗憾。

所以大学院运动会之际,便会积极报名短跑100米,大一时小组第一,大二时小组第二,虽没晋级,但却了却遗憾。

无关名次,重在参与。

编辑部

初入大学,对于学生工作并不怎么热衷,大一上学期,学生会团委社团连一个部门都没加。编辑部成立好像在下学期,流程也不同以往,内推拟或其他,没什么印象,忘了自己是怎么加入的,因为什么缘由,学长学姐推荐啥的也没什么印象,但应该跟日后获评的文艺无关。从部员做到副部,后来团学联合并,部门调整,乱七八糟,本来留下让我来负责,却选择勇退,让他们一群人玩去。时间不长,但也大有可写,留待日后。

恋情

大一谈了场纯粹的异地恋,从在一起到分手,一直异地,一南一北,连面都没见过,更别提牵手相拥等,有惊喜有遗憾,算是人生旅途小斑斓,回忆满满。

摄影写作

回望旧时光,掀起回忆的窗帘,特意回头翻阅QQ空间,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的状态,一脸嫌弃的表情,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呼啸而过,话说当年渣一样的像素,毫无构图用光可言,不忍直视。

文字呢,矫情而略带做作,心想当年是如何煞笔满是渣图,文字酸酸,完全读不下去。

但却偶获好评,不止一位好友提及文艺的字眼,呼吁多拍点照片,受宠若惊,大概文艺的种子那时便已生根发芽。

时至今日,文字读起来更温暖,照片看起来更舒服,一路走来,满是成长,容我日后慢慢道来。

大一浑浑噩噩,学渣般路过,难懂的高数,高深的微宏观经济等等,学过但大多还给老师,学业差评。

班级活动参与的不多,游离隐身半透明状态,隐约记得去过东湖梨园出游,同学留有照片,当年一脸稚嫩青涩。

大一大概就是这些,关于辩论;关于吃货小分队;关于编辑部;关于恋情;关于摄影写作,大有可写,容我日后慢慢道来,敬请期待。

下课。

备注:地大很小,鲁磨路一侧是东区研究生院,离华中科技大学很近,穿过小门就是,日后七校联合办学双学位常去。一侧是西区北区,依山而建,隧道连接。说来也巧,武汉七所211,大多校园有山(貌似除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大珞珈山、华科喻家山、地大南望山、武汉理工马房山、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戏称一个学校一个山头,互相竞争。地大理工科院校,男生多女生少,戏言“地大男女七比一,一对情侣三对基”。故而有时我们也会叫他南望山男子职业技术学院。

地大条件简陋,宿舍破破烂烂,刚开始那会儿是没有装空调的,武汉的夏季格外炎热,简称地大(捂汗)。

大学全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名中国帝制大学(武汉)。

诸多名称,日后可能偶有提及,望见怪不怪,莫诧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