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国的一种文字,为了方便使用,古人对汉字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改造。到了近代,我们舍弃了晦涩复杂的文言文,提倡在日常书写中使用白话文。

近代,这项改革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人人都支持的,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文字上,仍有一批人坚决不肯简化,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不尊重传统文化”。在那个时代,有一位学者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汉字,遭到了全体女性的抵制。

那名学者叫刘半农,在五四运动中,他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化革命的先锋。鲁迅称他为“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胡适认为他是《新青年》杂志中具有“拼命精神”的“同伙”;周作人称赞他“为革命奔走而性果毅”。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1)

图|刘半农

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对刘半农的评价众口一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见一斑。作为文学战士的刘半农,以一个“她”字向封建旧文化宣战,鲁迅称这场宣战为一场“大仗”。

刘半农作为一名诗人,敢于突破陈规。他精通法语、英语等语言,创造了第三人称代词“她”;他率先使用“她”创作出一篇经典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闻名至今,经久不衰。

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这个字大家都在用。当年这个“她”字为何引起掀然大波?刘半农创造这个字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她”字创造的起因

刘半农出生于1891年5月29日(光绪17年),江苏江阴人,家中较为贫困,他从小聪慧过人,6岁就能咏诗、作对联,14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常州府中学堂,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在母校任职。

1910年,刘半农母亲病危,根据当时的社会习俗,刘半农与朱惠女士仓促成婚,为母亲冲喜。刘半农成婚后,母亲还是去世。这段婚姻是家中长辈包办的,可能有人会好奇,刘半农作为一个新青年,他怎么会甘心接受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呢?

其实刘半农很早之前就知道,自己与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子有婚约。起初,他是十分不满的,数次与家人吵架,想退婚,主张自由恋爱。

刘半农的父母坚决不肯退婚,刘半农一度想离家出走。好在离家出走前,他违背世俗,偷偷跑去朱惠家看了一眼未婚妻。朱惠面容姣好,说话声音温和,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美女子。刘半农对朱惠一见钟情,才放弃了出走的想法,安心待在家中,迎娶心上人。

刘半农经历辛亥革命后,勤奋写作,以笔为枪,抨击封建社会,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1920年,刘半农远赴欧洲深造,在英国伦敦大学语言实验室工作。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2)

图|刘半农

​1921年,刘半农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主攻实验语音学,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刘半农在学习期间,一直从事着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国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发现了一个问题。

在英国中,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为“he”;女性为“she”;动物为“it”。这几个代词,在中国统一用“他”,没有任何区分。这样一来,翻译国外的一些著作就会出现许多矛盾。不少翻译家,会用“伊”代指女性,“伊”出自《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篇翻译完成的文章,常常会出现大量的“伊”,看起来十分别扭,读起来也不通顺。有的文学家为了句子的通顺,不改变文章原意,将“这女人,那女子”作为人称代词。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看起来还是不完美的。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中发表的一篇名叫《改革》的译文中就已经透露了刘半农的想法。

两年后,中国文化领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更多人开始摒弃旧观念,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刘半农才开始付诸行动,正式把“她”字公之于众。

1920年9月,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感情淳朴真挚,首次将“她”字写入诗歌。刘半农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通篇将“she”翻译成“她”。许多翻译家大为赞成,十分推崇这个改变。

但支持者的数量相比于反对者还是太少了,在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关键时刻,这一创新改变,引得抱残守旧的封建文化道士的极大恐慌。“她”字虽小,却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其中,女性反对的声音最高。随着改革,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男人的依附品,她们开始觉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中国女性不解,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汝),都没有男女之分,为何在第三人称就要分男女?且男性的第三人称不变,还是“人”与“也”的组成,为何女子要用“她”,用“女”作偏旁?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3)

​​“奸”“妖”“婢”“娼”“婊”……等字都是“女”字偏旁,组成的字意不言而喻。无数女性“义愤填膺”,坚决反对“她”字的出现,痛骂刘半农。中国女性认为,人人平等,男女也是同样的,不该有如此区别。

放到我们现代来说,刘半农算是遭到了“网暴”。社会的质疑声与反对声影响了刘半农的生活,他在学校教学,班上女子都没有过来上课。且还有不少学者专门发表文章抨击刘半农,称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笔锋交战,产生的伤害不亚于钢枪大炮。

以身试骂

“她”字现世,刘半农就正对着一阵笑声、骂声、唾声,鲁迅称这场争论为“大仗”。

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先与旧的事物对抗。

那时候大约很少人知道,大约在30年前,仅仅是剪辫子就会坐牢和杀头。刘半农屡屡遭到围攻,但他没有急着争辩是非,而是解释“她”字的由来。

他曾经义无反顾地说道:“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半点轻视女性的心态。反而我尊重她们,众人的反驳只会让我更加坚定。”

由此可见刘半农内心之坚定,他只不过是坚持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不会在意他人的言论。曾经,刘半农突然发现中国各地骂人的方式、句子、语气等各不相同,这位语言学家十分感兴趣。

刘半农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么骂人的语句也是中国民间百姓不可多得的真性情。民间百姓的愤怒恰恰展现了一些人间烟火气,刘半农决定收集不同地方的骂人语句,出一本“骂人专辑”。

说干就干,刘半农为了这事煞费苦心,找机会登报纸,征求各地的“骂人言”。刘半农总是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对着这条征文,响应最积极的当属刘半农的“死对头”,看到这条征文忍不住大笑,说道:“终于可以当着他的面光明正大地骂他了!”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4)

图|赵元任

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报纸上的​征文​,感到不可思议,“骂人语句”这一研究主题十分新颖,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选题基本没有人研究过,“骂人语”也是中国语言的一大出彩之处。赵元任精通中国多地方言,特地来到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的方言对着刘半农“痛骂”了一整天。

刘半农仔细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语气词。两位语言学家,丝毫不认为这是一场“对骂”,他们认为这是学者与学者之间的交流。

好友周作人也听说了刘半农在研究各地的“骂人话”,立即报名,与刘半农约好时间。周作人来到刘半农的寝室,用“绍兴话”将刘半农狠狠“骂”了一顿。

那时候,刘半农一天中大多时间都在骂声中度过,丝毫不恼。有的时候没有听懂,还会让别人讲清楚一些、询问具体是什么意思。刘半农听完好友们的“指教”,总觉得还不够,上课时突然发现,班上的同学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方言一定是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

刘半农决定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门“骂人课”,学生们十分积极,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刘半农,这堂课十分精彩。之后,刘半农去拜访章太炎,章太炎听说他正在收集“骂人语言”,主动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另外还解释是何人所述,具体什么意思。

章太炎学识渊博,之前也收集过古代的骂人话,所以见刘半农也在收集,不免有些遇知音之感。紧接着,章太炎又用唐朝人骂人的话“骂”刘半农,再告诉他是谁骂的,有什么典故。两人从上午一直谈到下午,不知疲倦,茶水都喝了好几杯。

刘半农回家,临走时还向章太炎作揖说道:“感谢老师的传教,今天受益匪浅。”

刘半农轶事,一语成谶

1931年,刘半农邀请一些好友来到郑颖孙家小聚,其中也包括在伦敦​待​过的徐志摩。众人都是当时的文人雅客,往来无白丁。几人正在餐桌上谈笑风生时,徐志摩接到电话。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5)

图|徐志摩

徐志摩接听电话,笑意盈盈地说道:“我明早飞过去,六点之前登机,明天晚上应该会到。到时一定要陪我的小曼吃饭。”徐志摩与电话另一头的人言笑晏晏,十分甜蜜。

一通电话完毕后,众人先是调侃了徐志摩不愧是一位多情才子。这群人中,刘半农年龄最大,又喜欢开玩笑。调侃完徐志摩多情,又打趣道:“飞机在万里高空中飞行,这怕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才敢坐的交通工具,我是万万不敢的。”

徐志摩立即说道:“危险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如果发生空难,我可能就只能闭上眼睛等待死神的降临。我要是遇到空难,刘兄一定要为我作挽联呐!”刘半农笑着答应。

宴席散去,众人散去,刘半农与徐志摩握手告别。徐志摩依然笑着对刘半农说道:“我如果发生空难,刘兄一定来送一副挽联。”

然而好友之间的玩笑居然成了现实,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济南号”回北平,没想到当日在半路中遇见大雾,飞机失事,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1934年6月,刘半农为了调查蒙古族的牧区民俗,不远千里来到塞外进行调查。晚上,刘半农找不到酒店,就在附近的一间乡村草房睡觉。其他人都是睡在土炕上,刘半农带着军床、被子,在房子中间支起了独卧。

独卧空间较小,刘半农睡在里面不能随意乱动,所以他的四肢都显得十分僵硬。大家想在炕上腾出一个人的位置出来,好让刘半农睡上来。刘半农却开玩笑地拒绝道:“这有啥,我这是停柩中堂!中心位置好哦!”

大家闻声大笑,却不料刘半农一语成谶。刘半农在考察途中不幸被有毒的虫子叮咬,导致染上热病,不得不回到北京进行治疗。最后抢救无效,于7月中旬离世。

首次用“她”字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并不怕别人骂他,“她”字也是在一片叫骂声中印在了报纸上。笔名为寒冰的作家,在上海的《新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叫《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寒冰君在文章中直接抨击刘半农造字,乃“画蛇添足”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6)

​​当然,也有人站刘半农这边,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刊登了著名作家孙祖基的一篇文章《她字的研究》。在文中,孙祖基表示完全支持刘半农造出的“她”字,且是对女性的专属称呼;另外翻译外国一些著作也不容易出错。

孙祖基的文章发表后,寒冰君又再次发文章进行反驳。文学家们的“笔仗”打得非常火热,这个“她”字也被不少人所知。

刘半农为了证实自己的主张,发表了《她字问题》,进一步坚定“她”字存在的便利性,并且解释完全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

不到一个月,刘半农创作出一首新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个痴汉思念“爱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爱恋与爱而不得的惆怅。原文节选如下: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7)

图|《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歌原名《情歌》,是刘半农在伦敦留学时创作的。刘半农离开国家半年,背井离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格外想念中国家乡,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诗中的“她”,就是刘半农心中的爱恋。

浮云、月光、流水、枯树正是中国华北大地四季之景。刘半农的低吟浅唱,无不渲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情依恋,在法语中,“祖国”是一个阴性名词,就像是母亲一般。

于是刘半农就用“她”来比喻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认为,十分恰当。然后《情歌》一开始并不怎么出名,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直到好友赵元任为《情歌》谱曲,并且改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才广为传唱。

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之后转学巴黎,主攻实验语音学。巧的是,赵元任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留学。中途,赵元任转学巴黎,主攻语言学。

刘半农与赵元任在异国他乡不期而遇,他们志同道合,相见甚欢。刘半农创作《情诗》,赵元任为好友谱曲,就像为它插上了一双精美结实的翅膀,使它变成了一只凤凰,一飞冲天。

诗歌与音乐原本就是相通的,刘半农与好友赵元任共同构成了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令人不禁惋惜,刘半农年44岁时为文学献身,他为了收集地方民歌,保护文化,四处奔走,来到了绥远进行采访。在收集地方方言与民谣的途中,不幸染上了热病,最终因病逝世。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8)

​​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骤然离世,赵元任难以接受。在刘半农的追悼会上,赵元任送上挽联:“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点,教我如何不想​他​。”斯人已去,最后一句,仅改动一个字将他对好友英年早逝的痛惜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元任的第一句“十载凑双簧”,那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少人恪守成规,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刘半农为了壮大文学革命,想到了一个办法,与钱玄同在《新青年》上扮演“正、反”两个角色进行辩论。

钱玄同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发表文章,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且攻击《新青年》,为社会带来了“危害”。

刘半农则是新文化运动捍卫者,对钱玄同对新文化运动所阐述的“弊端”,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所有人驳得体无完肤,开始自省“反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错了?

刘半农的“她”与“它”

随着“她”“它”字的出世,刘半农多次在作品中使用,随着作品广为流传,这两个字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鲁迅、胡适在1924年,就舍去了“伊”,转而用“她”来代指女性。新华字典出世后,“她”与“它”也被收入其中。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十分挑剔的文豪,不少讽刺、奚落的名句​出自​先生之手。但,对于刘半农,鲁迅先生是欣赏的,也可以说是惋惜的。他为了纪念刘半农,写了一篇《忆刘半农君》的文章。

最不可思议的古代发明(1920年刘半农发明一个汉字)(9)

图|鲁迅

​​鲁迅在文中毫不吝啬地赞扬道:“他勇敢、活泼,打了几次大仗。比如‘她’与‘它’字的创造。现在看来,不过是造了几个字而已,何必繁琐?但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档口,单单是提出形式标点,都会迎来一大群人‘若丧考妣(bǐ)’,恨不得‘食肉寝皮’……”

20世纪初,刘半农等人对僵硬封建的文化作​出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如今,尘埃已落定,我们的文化在先贤的引领下,进入了百花争放、姹紫嫣红的时代。我们正享受着刘半农等先辈们呕心沥血、披荆斩棘的战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