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节日中,重阳节大概是最常被忽视的一个:不仅完全无法和拥有假期的端午、中秋相比,就算是和同样不放假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七月半中元节放在一起,重阳的存在感也要逊色很多,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重阳节古人有习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古人有习俗(唐宋时期曾是国家法定假日)

重阳节古人有习俗

在中国众多节日中,重阳节大概是最常被忽视的一个:不仅完全无法和拥有假期的端午、中秋相比,就算是和同样不放假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七月半中元节放在一起,重阳的存在感也要逊色很多。

今天一提起重阳,很多人唯一的认知是“老人节”。然而这实际上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新说法,与传统相去甚远。

关于重阳风俗的来历,最著名的故事出自南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说是东汉名医费长房,算出一户人家九月九日会遭灾,于是让他们全家在这天佩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这家人于是在重阳节出门爬山,晚上回家发现牲畜全死了,感叹神医给的消灾法果然灵验。于是当地人人效仿,便有了重阳节。

实际上这只是重阳节出现后,民间对其由来的附会传说。

如果真正追溯历史,重阳节早在周代就已有雏形,《礼记》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载:“季秋之月,其数九,菊有黄花……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季秋就是秋天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而《易经》以“九”为阳数,“六”为阴数,九月初九为“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到了汉代,重阳节正式成形,已是长安每年都要庆祝的节令。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时过重阳节的方式:“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茱萸是芸香科的野生香辛料植物,味道类似花椒和橘子皮,古人相信佩戴它可以驱虫辟邪。《淮南万毕术》中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蓬饵则是用蓬蒿做成的糕点,直到现代华南还有类似的小吃,称为“蒿子粑粑”或“蒿团”。而北方也还有很多地方吃重阳糕,只是不放蒿草了。至于菊花酒想必不用多解释,汉初宫廷的重阳节套餐,在之后两千年里基本完整延续。

东汉魏晋时期,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又从喝菊花酒引申出赏菊,从野餐吃重阳糕引申出登高望远。与上巳、清明称“踏青”相对,重阳节出游称“辞青”,象征秋天已深,青绿即将逝去。魏晋的文人雅士尤其爱重阳,比如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节送给书法家钟繇一束菊花,祝他健康长寿,并写下了名篇《九日与钟繇书》。而著名的“菊痴兼酒狂”陶渊明,也说自己特别喜欢九月九,又能赏菊又能喝酒,可见重阳节之受欢迎。

到了唐宋,重阳节正式从民间流行节日,升级为国家法定假日。所以王维才能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然忙着上班,大概就没有闲情逸致写诗了。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假日众多,大部分传统节日从此定型,后世一般不再有太大变化。明清重阳节,也依然延续着登高赏菊吃花糕的经典套餐。

直到清末民国,记载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仍提到重阳节很受欢迎:大家把它当成难得的野餐节来过,登高之余除了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还会在野外聚会烤肉。至于现代“敬老养老”之类的风俗,则从未出现——祈福辟邪、消灾延年的古老寓意自然还在,但这是几乎所有节日都共有的内容,也很难和专门的“敬老”建立关系。

这一变化始于1989年,官方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到了201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又把重阳节写入法典规定成“老年节”。

目前,重阳节内地赏菊、辞青的风俗已基本不存,原本深厚丰富的含义亟待恢复与重振。反观香港和澳门,重阳仍然是法定假日,登高欢聚的风俗也一直流行。

追根溯源,节日原本就是为了祈福、欢乐、放松。《孔子家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去参加腊祭节狂欢(相当于后世过年)。孔子问他:“阿赐,你也觉得快乐吗?”端木赐却回答:“这个国家的人都疯了,我不知道他们为啥乐成这样。”孔子批评他说:“百日辛勤工作,才换来这一天的欢乐和恩泽,节日的意义你还没理解啊。人不能一直紧张劳苦却不休息,也不能一直享乐安逸。只有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今天我们常感叹传统文化消亡,然而要挽救像重阳这样被遗忘的节日,其实非常简单——放假、休息、欢庆,把节日还给节日,让赏菊、辞青、登高的传统回归,感受天地之悠悠、时光之轮回,没有人会不愿意过一个放假的重阳节。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