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3700公里,所有的地貌、景观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变,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最近,腾冲、瑷珲与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联合制作播出了四集大型纪录片《天穹南北》,从空中、地面,多角度、多手法,地理、自然与人文结合,兼顾科学性、故事性和观赏性,全面展现了瑷珲—腾冲线沿线各地的神奇与美丽。
瑷珲——腾冲线(地理学上叫胡焕庸线)是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本里均提到的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两个端点叫腾冲、瑷珲,两地因为胡焕庸线而广为人知道。央视的大制作、广受众,又让腾冲、瑷珲再次以全新的视觉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大放异彩。腾冲和顺、火山、热海、高黎贡山、北海湿地、青海湖、黑鱼河、叠水河、云峰山、芒棒高黎贡山坪河古道的自然风光之美及腾冲城、猴桥口岸、国门新村、翡翠、和顺头脑、高黎贡山茶、草果等人文之美得以在纪录片里精彩亮相。
“中国多元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今天我们就伴随着《天穹南北》的脚步,带您走进“胡焕庸线”的前世今生,感受腾冲、瑷珲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品味神奇美丽、魅力无穷的极边第一城腾冲。
特殊区位
成就“胡焕庸线”的南北端点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神秘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两万三千多个数据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侧,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瑷珲——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当地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清代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事务,于是当地城镇集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了民国24年,当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数据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一万人口的点时,这些都成了丝毫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
就是有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牵手瑷珲
缔结天南地北的文化姻缘
2017年初,腾冲在距离腾冲城西约3公里处,建成了“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如今这个公园已经成为当地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到腾旅客的必游之地。腾冲—瑷珲中国地理人口分界线不再只是停留在课本教材里,而是走进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然而,这天南地北的两个点,经历了怎样漫长的跋涉,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才走到了一起。
为了这个谜底,记者专门探访了腾冲市原政协主席方宇正。原来,早在2014年,瑷珲区政协主席带队到腾冲就这条线进行专题考察,与腾冲达成了四点共识:历史上的“胡焕庸线”,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要在瑷珲与腾冲同时建一个主题公园,大小、内容、范围可不尽相同,但主题雕塑必须一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要建一个旅游联盟,打通贯穿9省、20多个市、90多个县的腾冲至瑷珲旅游线路;争取结为友好市区。
那是腾冲与瑷珲的第一次握手,沿着这条45度倾斜角的地貌标识线,开始了腾冲至瑷珲这条坐标轴的延伸思考。这一次考察,瑷珲自称为“破冰之旅”,而后的腾冲至瑷珲之行亦被腾冲人趣称为“融冰之行”。
当时,这条地理分界线也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注。同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如今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的文章《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个有利契机,应顺应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善加利用,破解“胡焕庸线”的“李克强总理之问”。
2015年11月,腾冲市带着设计团队抵达瑷珲听取意见。而后又马不停蹄奔赴华东师范大学,听取胡焕庸最小的儿子胡企中及该大学相关专家的意见。可以说此行负重,却满载而归。腾冲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反复修改设计图纸,最终得以成型,于同年年底开工,于2017年初建成,先瑷珲一步完成了主题公园的建设。
2017年,瑷珲与腾冲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成就了因胡焕庸线而牵手83年的千里“姻缘”。不敢想,我们的先辈要用多长时间,经历多少驿站才能完成这样的山河跨越。但现在,现代交通催生了新的文明,立体交通网络为华夏大地丰富了血液和骨架。晨起还大漠苍茫,而幕临却已达秋风送爽之福地。
方宇正评价说,两地牵手、打通腾冲—瑷珲这条中国地理人口分界线,对腾冲与瑷珲而言,都是极好。是对人口地理学的丰富、两地旅游的一种补充,是对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平衡,亦是对推进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推手。
长路漫漫
谱唱生生不息的腾越凯歌
昔有地理学家徐霞客孤身走遍华夏山河,用双足丈量一寸寸文化浸润着的土地,给腾冲留下了“极边第一城”的美誉。后有胡焕庸跨越山河,将腾冲写进了中国地理的史册。而今,腾冲的后人正沿着祖先的足迹,在腾冲——瑷珲这条看似虚无,却又从古至今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地理人口分界线上,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文化远行。而腾冲,毫无疑问将在这样的远行里冲天而歌。
回想我们的祖先曾在腾冲大地上,通商贾、行教育,让腾冲没有因为极边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发展的桎梏,反而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即便是在如今,很多民俗文化依然在传承。在和顺吃一碗头脑,在江东看一场皮影,在界头观一次抄纸,或者到和顺宗祠去寻一次根,到腾冲乡村人家去看看家堂,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着文化的脉络在腾越大地上依依而行。或敦厚,或悠远,却如同当年的马蹄声声,同样响彻心扉。
今年,中科院郭华东院士工作站已经落地瑷珲,而腾冲也已获得省级批复,即将投入实施。随着科研专家力量的注入,关于这条线,途径的城市和腾冲、瑷珲两个端点城市,都会获得更多的启发。
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腾冲拥有了特殊的区位优势,同时赋予了腾冲神奇而美丽的资源。借助这条重要的地理标识线,打通与瑷珲的交流合作通道,在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更多的互动和往来。他日,还将形成旅游联盟,打通腾冲——瑷珲沿线的旅游穴位,让更多的中国人都能沿着这条线向南,感受极边之城腾冲的神奇和辉煌。
如同诗人李瑛在《神奇美丽的腾冲》中所写:“山群中,比星更亮的腾冲,四季里,比花更美的腾冲,崖壁上三百岁的苔藓,老林里五百岁的古藤,都记得一千年前驿道丝绸的闪光,两千年山野击打的鼓声,这里,九十座火山,有九十倍的激越,这里八十处温泉,有八十倍的热情”……
文图:刘正凡 杜加从
来源:腾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