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月明故乡远(为何月是故乡明)(1)

在我国民俗中,中秋节往往被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年年中秋,年年赏月。对月当空,你会想什么?不妨从杜甫的一首诗,缓步走进秋之夜。

《月夜忆舍弟》,是流传最广的中秋诗词之一:“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战乱中写下的,表达了对弟弟的担忧与挂念。在古代交通不便、道路险阻、通信不畅的情况下,亲人于离乱中相别,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对于杜甫这种月夜下思念至亲的心情,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感同身受,因为交通太便利了,想见一个人可以说走就走,朝发夕至,就算抽不开身去见面,还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视频通话。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的一切网络、手机、电话等通讯方式都被切断几年,怎么去联系一个身陷战乱的人并确认他是否安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千古名句,被广泛运用于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同一轮明月,为什么家乡的更明亮皎洁?这要从中秋的月文化说起。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中秋节和春节都是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这团圆之意,又有所不同。在春节,举家团圆,游子归乡,“吃团圆饭”是所有人的主题。而在中秋节,却往往有人思家而不能回家、望乡而不能还乡、月圆而人不能团圆。所以,对比春节,属于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

秋天的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使得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最美丽的月。然而就是这样一轮美丽的圆月,却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实,能够长年在家、时常回家的人,往往不望月——有亲人在身边,已经很温暖充实了,怎么会有那种寂静的心境去独自望月呢?望月,常常是一个人在心中无着无落的孤独时刻,才将心底那份思念寄给明月。

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望月思乡,似乎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每到中秋月圆之夜,总会有游子伫立月下、凝望月色。在那一剪看似安静的背影下,他的心中却在汹涌潮动,澎湃着来自故国故乡的声音。就如李白所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纵使豪情万千吟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他,在圆月下也逃不过那泛起的一抹乡情;就像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方,却是故乡的形象在月下愈发清晰;就像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因为漂泊和思念,有了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然泪下,有了歌曲《望月》中“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这份月下思,是所有游子对于家、对于国,那一份割舍不断的文化认同、那一种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那一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牵肠挂肚。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因为,那一轮圆月,是所有炎黄子孙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化基因,召唤着游子们,无论出走多远都要停下脚步,与家乡父老、祖国人民仰望同一个方向。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情怀是精神的体现。精神有了归属,奋斗就有了动力。家国情怀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在它的滋养下,一代代中华儿女以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热血实践,在推动民族兴盛、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汇聚起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明月如镜,照见昨天,也照见今天、明天。感念亲人、家庭,心怀故乡、祖国,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在赓续传统中走向光辉的未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