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年兽怕红、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逢大年初一这天,就有拜年、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年兽怕红、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逢大年初一这天,就有拜年、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
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出门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赶毛驴等传统民俗表演,以屋子和克兰最为出名!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西乡又叫大寒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清明时节大地呈春之际,郊外踏青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时亦将扫墓祭祖作为清明的礼俗。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这天人们吃粽子,家家门窗插艾枝,小孩手脚腕带五色线,成人喝雄黄酒,意为消瘟避邪,此俗承袭至今。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孟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冬至节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冬至节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