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可以表达什么(告白的意义是什么)(1)

娜塔莎捧月光问:

告白的意义是什么?

答:告白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表达。

想起一件很古早的事,女孩胆小内向,喜欢班上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这件事被别的同学发现了,就不停打闹他们两人,男孩性格开朗,还能应付,女孩却更加害羞卑怯。

有一天,女孩鼓起勇气,给男孩一封信,约他某个晚上在操场见面。

那时候很流行这样单独见面的形式,俗称的“逛操场”,一般是情侣或者是互相爱慕的人才会一起逛。

男孩站在大树下等她,周围很暗,没什么人,女孩突然冲出来,急急忙忙说了声我喜欢你后,就跑开了,尽管男孩早有准备,但还是被她吓了一跳,他没想到平时这么内敛的女孩,会有这么大胆的一面。

当然,男孩并不喜欢女孩,他后来也通过别的方式拒绝了她。只是这件事让别的同学对女孩有所改观,虽然他们平时很爱起哄,但若让他们去向喜欢的人告白,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告白这件事,给了女孩很大的自信心,我想她鼓起勇气的那一刻,或许只是想用一种彻底的方式切断那些流言蜚语,还自己一片清静,或者说,不想这份纯粹的爱意被当作一件无理取闹的事,应该郑重一点,由自己去决定结果。告白这件事用尽她所有的力气,因此男孩的答复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件事由她亲自表达出来。

给自己机会接受另一个完整的生命。

接受另一个完整的生命,包括接受对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三观的碰撞。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很表面的,相遇得太突然,相爱得太及时,有点类似于被拯救的感觉,分开的理由也是令人琢磨不透,这就很难看清自己爱的那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人。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山音麦和八谷绢因错过尾班车相识,直到确定恋爱关系之前,两人都一起谈论电影、文学、音乐。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很爱自己,才能和一个这么像自己的人谈恋爱啊。

这种接受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么相似,一触碰就发生感应,仿佛遇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但这只是初步的接受。在一起之前,有人就会想,喜欢的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在私人领域里也是这样迷人吗?

可能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爱那个人,而是爱一个模版,一个像自己的、比较容易接纳的模版。所以有些人相爱,就很难分清到底是爱对方,还是爱自己。这一点是山音麦和八谷绢互相告白之后,才逐渐分辨出来的。

他们开始同居,开始一起生活,开始看到完整的对方,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时两人就很不同了。八谷绢还会看曾经追过的漫画和剧,还会找寻那家由两位老人经营的面包店,而山音麦则因工作繁忙,完全没有时间回忆过去,两人逐渐走远。

两人分手前,又心照不宣地回到那家互相告白的甜饮店,此时早已成为社会人的他们,在“偷听”到邻桌那对还未出校园的小年轻的对话时,都忍不住哭了起来。多么像曾经的他们啊,穿一样的鞋子,有共同爱好,一句话抛出去,能被接住。两人分开,是因为都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到告白前的样子了。

告白,虽然给自己机会接受另一个完整的生命,但其实也意味着失去。

对爱的渴求,亟需一种鲜活的力量。

夏目漱石用“今晚夜色真美”来表达爱意。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日剧《美丽的他》中,也有一份对话令人激动:

一人问,“你讨厌烟花吗?”

一人回,“倒也不是,只是有比烟花更喜欢的。”

对话的人分别是清居奏和平良一成。平良一成沉默寡言,有轻微的口吃,他不喜欢拍照,却拿着相机到处走,因为他想成为一个透明人,他只有透过镜头,才能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他感谢大家把他当空气。

后来遇到清居奏,他像打开了世界大门,也不是多奇特,而是清居奏像一股力量冲破他的个人世界,这股力量是鲜活,是美的,于是平良一成才发现自己的内心,对爱其实也是很渴求的。

我们也是这样,虽然不似平良一成有些特殊的口吃症状,但基本上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越长大越防备,很难打开心房,不是说不曾有爱,而是说这份爱只会为了某些人付出。

但有些人是羞于表达爱的,有种自卑意识,或者说,长久的孤寂,导致他们对幸福产出排斥,无法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幸福的能力。可当阈值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突然做出某种决定,包括很想去爱人,如饥似渴、奋不顾身、无论如何都要向对方倾诉这份爱。这时人就会根据爱的渴求,用不同的方式去告白,诗意的,浪漫的,直接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他不想再过这种一成不变的日子了,需要他人生命力的注入,来搅动这口深潭。所以有些人在恋爱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

常听闻,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连曾经的那份悸动“心脏像要爆炸般躁动不已,膝盖上紧握的手在微微地抖着”也会逐渐消散,谈恋爱时考虑的也是现实类问题,唯有告白的那一瞬值得铭记,或者说,告白这件事,是为了让自己喜悦一次,哪怕很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