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视剧创作步入持续发展的繁荣期。在中国完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棒”传递,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背景下,2022年,以《三泉溪暖》《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振兴主题电视剧闪耀荧屏。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3)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4)

记录时代风貌,提炼时代精神。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和历史召唤,这些剧集深情书写时代变革,记录乡村实践,以影像呈现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故事内容、思想内涵的有效衔接。

可喜的是,从收视率、播放量、话题热度等来看,描绘时代气象的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并未曲高和寡,而是以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朴实真挚的情感细节刻画,奏响了乡村巨变的青春乐章,成功跟当下年轻受众接驳,口碑与热度齐飞,成为我国电视剧创作的时代标签。

收视与口碑节节攀升

乡村振兴题材剧火了

近年来,响应国家发展政策的脱贫攻坚剧、乡村振兴剧进入高产期,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思路、美丽乡村治理经验,以及新农村发展模式,这些讲好新发展理念的荧屏故事,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引起了受众群体的广泛共情共鸣。

7月14日,由杨蓉、刘奕君主演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CCTV-1综合频道收官,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为原型,讲述她主动投身扶贫一线的动人事迹;6月29日,郑晓龙导演新作《幸福到万家》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和优酷开播,以一人、一家、一村庄的成长史、变化史、发展史,串起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呈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6月20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的电视剧《山海情》登陆湖南卫视730黄金档,该剧自2021年首播以来,已在黄金档播出多轮;6月12日,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组织建设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于CCTV-1综合频道圆满收官,荧屏呈现乡村振兴的齐鲁答卷……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5)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6)

这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故事生鲜火辣、温暖动人,用艺术手段“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在不断提升新主流电视剧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同时,还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及农村治理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特别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我居然被这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农村剧感动得流泪了。”《三泉溪暖》首播期间,一位城市观众略带自嘲但又真诚地说。该剧是国家广电总局22部脱贫攻坚剧目之一,自5月25日在 CCTV-1综合频道黄金档开播以来,收视连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1.372%,位列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6月单频道收视率冠军;该剧播出以来关注度不断提升,自播出第二周起稳列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一,收官周收视率较开播周上涨14.8%。

“电视剧《三泉溪暖》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像从土里拔出来’般的真实感。”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金芙蓉如是说。该剧以山东省济南市三涧溪村党支部建设和青年党员创业为故事原型,但又不拘于原型地域局限和原型人物的奋斗经历,而是聚焦当下我国乡村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返乡青年面临的人生选择。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7)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8)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9)

《大山的女儿》播出期间,不少观众点赞该剧在真实感人的脱贫故事中,流淌出了触动人心的榜样力量。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大山的女儿》在35个大中城市均进入收视率前5,在20个大中城市位列收视率第一。

《幸福到万家》首播期间,台网双端表现强势。“幸福到万家剧情过瘾”“幸福到万家,气死”“婚闹被拍成剧了”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剧集对闹婚旧俗的大胆批判、对乡村振兴历程的真实刻画引发网友热议,对社会的启迪意义也获得广泛认可。

紧扣时代脉搏

回应“时代之课题”

乡村振兴题材剧火了,原因何在?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文艺部原副主任陈先义分析,“中国正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如何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很大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将这一伟大实践搬上荧屏,进行艺术再现,把握的是时代脉动,紧扣的是人民心声。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陈先义认为,“当前,反映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内容的文艺作品仍相对较少。优质创作何以引发巨大反响?创作者深入生活了解农民,用心用情感悟农民,生动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为农民发声。”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0)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1)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2)

金芙蓉表示,优秀的电视剧彰显时代特征,深入人民群众,反映社会实际,通过细腻的内容、诚挚的情感、正向的价值观感染人、引导人,才更具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永恒命题。高口碑“良心国产剧”《山海情》揭开脱贫攻坚历程的艰难奋斗史,通过描摹干部和村民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微知著,全景式还原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扶贫工作,以贴近人民的创作方式,使剧集迸发出真实的感染力,激发各年龄层观众的共情。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时期,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新思想、新事件、新人物,新困难和新矛盾也伴随而来。《三泉溪暖》以三涧溪村(剧中叫三泉村)新旧动能转换、新旧产业转变为故事线索,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助推青年创新创业,描绘十八大以来农村的发展。

“由于过去的‘致富’观念,单纯的招商引资导致了生态恶化,三泉村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需要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央新发展理念在农村发展中的落实与体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张德祥认为,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该剧不仅仅讲述三泉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创新发展的历程,而是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反映了全国很多这样的典型村庄,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衔接。

观众以一村见一城,以一城见一时代,共同见证我国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与伟大实践,共同见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广泛传播。

乡村振兴题材剧集探讨的议题,归根结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以《三泉溪暖》为代表的剧集创作,着眼于脱贫之后兴农战略的转型、农村现实矛盾的变化,这类作品从具体难题入手,以“遇难解难”的叙事逻辑讲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真实反映与思考新农村建设中的真困难、真矛盾、真问题,透射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伟业如何从蓝图擘画到结果落地。

奋斗青春闪光

激励广大青年逐梦筑梦

当代青年肩负强国使命,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在观看了电视剧《三泉溪暖》后,我对‘五个模范、五个带头’的成长指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网友“追剧小白”表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当看到剧中村团支部书记孙梅梅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返乡创业的故事,自己既激动又兴奋,“因为在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中,我们青年人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该剧诠释了青春中国的新风貌和新力量,是对青年人的肯定和激励。”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3)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4)

“剧中的青年人物正是‘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生动缩影,也昭示着广大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金芙蓉评论。“该剧的热播发挥了正面激励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投身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民族复兴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最终要看新一代青年的作为,要看青年人的主人公态度。”张德祥表示,《三泉溪暖》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年轻人与乡村相互成就的新景象——青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村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传承与创新交相呼应,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该剧塑造了接地气、有生气的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的形象,她是返乡青年,是主人公,有振兴家乡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原动力。”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5)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6)

讲乡村振兴故事做奋进有为青年(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7)

《大山的女儿》用现实主义的真挚笔触,生动再现青年党员黄文秀的最美青春,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崭新的人生路标,“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幸福到万家》讲述农村姑娘何幸福在多重考验下奋斗成长,生动体现了奋斗是幸福的源泉的价值观,“奋斗的青春终将是无悔的”。

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赛中奋勇争先,青春化书写为主旋律创作赋能。新时代青年群体在追求事业、感恩亲情和收获爱情过程中的成长和感悟,是《三泉溪暖》与当代青年的共情点;剧中的直播电商销售农产品、创办村物联网平台和物流中心、打造民宿品牌和生态农业等内容极具时代印记,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当前一系列新兴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围绕乡村振兴思路落实、美丽乡村治理经验,以及新农村发展模式,新时代的乡村故事如何准确映射当代人对公共生活、时代精神、社会理想的理解?乡村振兴主题的荧屏创作仍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紧扣时代主题,聚焦共同富裕,传递乡村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