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8则学而不厌(不患寡而患不均)(1)

为何要学习儒学经典《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读论语枉少年。

孔子构建的是一个以人的伦理关系为核心的尊卑有序、贵贱区分的等级社会,这样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华的文化。读懂《论语》,也是在让我们能够读懂我们所生活的中国。

【苏老湿导读】

“儒学经典”《论语》16-18篇:《论语》的内容结构比较松散,要按照内在核心逻辑的两条路线理解后,再去理解里面分解的具体内容。其中,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论语8则学而不厌(不患寡而患不均)(2)

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16·1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评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16·2

孔子曰: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16·9

孔子曰: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1. 视思明,

  2. 听思聪,

  3. 色思温,

  4. 貌思恭,

  5. 言思忠,

  6. 事思敬,

  7. 疑思问,

  8. 忿思难,

  9. 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6·11

子曰: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16·12

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16·14

邦君之妻,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评析】 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阳货篇第十七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7

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

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7·10

子谓伯鱼曰: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17·11

子曰: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注释】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荡:放荡,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17·18

子曰: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17·19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17·20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17·22

子路曰: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

曰:“赐也亦有恶乎?”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微子篇第十八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18·1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18·8

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1)逸: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18·9

【注释】 (1)大师挚:大同“太”。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18·10

周公谓鲁公(1)曰:

【注释】 (1)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2)施:同“弛”,怠慢、疏远。 (3)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18·11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 (1)八士:本章中所说八士已不可考。

【译文】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论语8则学而不厌(不患寡而患不均)(3)

说到《论语》,我们脑海里很快闪过这样一句话:《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其实并不怎么好读。

那么,这样难以攻克的《论语》,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读懂呢?

《论语》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只要我们能把它拎出来,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如果用一副对联来描绘的话,则是:

(上联):内仁外学当君子

(下联):德政礼制管国家

(横批):天下大同

全文赏析请看往期文章:论语,中国最早的成功学宝典

公众后台回复关键字“三生万物”,即可免费获得《论语》的电子版。

论语8则学而不厌(不患寡而患不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