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这个乡镇不同于大部分乡镇,这里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发源地,加上该企业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所以外来务工人口特别多。
即使二十多年过去了,企业总部和工业园逐步向外搬迁,但人口基数仍然较其他乡镇大得多,所以也自然比其他地方繁荣一些。
老光的渔具店是这个乡镇上开得最早的一家渔具店,具体他是什么时候开的业我无从知晓。因为我开始钓鱼的时候,他的渔具店早已开了好多年了。
老光的渔具店当时风光无比老光是本地人,因为酷爱钓鱼所以在自己家里开了这么一个小店。虽然位置有点偏僻,好在当时没有渔具店和他竞争,加上流动人员较多,很多钓友都是慕名而来,所以生意好得一塌糊涂。
从开店伊始,他家渔具店每天都会坐满了人,其中还有一批固定在那里玩耍的牌友。老光只要不外出钓鱼,就和他们一起打牌。来了顾客呢,他就招呼顾客,就这样过了一、两年。
后来,有人看到了商机,本镇又开起了两家渔具店。那两家渔具店更靠近生活区和厂区,占据了地理位置优势。即使这样,老光仍然没有在意,甚至没有把人家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他这里老顾客多,而且他是资深钓鱼人,那些新开店的“小毛孩”根本成不了大气候。
生意开始出现滑坡作为钓鱼人来说,买个大件有到各个渔具店逛逛、对比对比的习惯。但是如果买小件,比如配件、饵料什么的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哪里顺脚就去那边。因此,老光的客流量慢慢被分流。
那些新开渔具店也深知自己的不足(老顾客少),于是极力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优惠促销、搞钓鱼比赛等。老光仍然不为所动,他认为身边的老顾客已经不少了,哪怕是有些顾客不来,自己的生意哪怕差点,也对自己的收入影响不大。
后来,QQ开始盛行,PC端钓鱼类门户网站也雨后春笋般涌出,很多钓友开始扎堆到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因为爱好钓鱼和网络,我创建了我们地市的一个钓鱼网站并建立了十多个QQ群,其中2000人群就建了好几个,可见本地钓鱼人之多。
其他渔具店也因势利导开始建立自己的QQ群,老光却不会玩QQ,更别说在网络里宣传了。
老光的渔具店慢慢无人问津
老光其实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别人那时已经开始从大盘商那里拿货了,他却还是保持老传统,从一个邻市的渔具店拿货。他每次拿货都会带不同的钓友前去,这一来二去,玩得不错的钓友都摸清了他的进价。
也就是说,经常在他身边的钓友他要不上价,进价多少就给人家多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同样的产品卖给自己人一个价,卖给外人一个价。无形中得罪了不少钓友,给他起了个“见人标价”的外号。
另一个短板是服务意识跟不上。记得有一次,我在他那里拿了一根鱼竿。因为操作不当折了第一节,就找他去换。
结果头两次都补了个空,原因是他外出钓鱼了。家里只有小孩,根本没人接待。于是我只好选择晚上去他店里配节。
那天晚上,他正好和几个钓友在打牌,我走过去和他说明了情况。他示意配节有的,让我稍等一下,这一把马上就打完了。
结果,硬生生让我在一边等了十多分钟。等他过完瘾后,才起身过来给我找配节。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为顾客着想。因此,自从那件事以后,我也很少光顾他家渔具店了。
老光渔具店终于关门大吉新人进不来,老顾客一步步走失,剩下的几个“铁粉”还赚不到钱,老光开始陷入坐吃山空的地步。
进了一批货迟迟卖不出去就会过期,把过期的卖给顾客就会引起顾客不满,自己扔了也是一样赔本。无奈之际,他开始做兼职出租司机。
干出租当时确实能赚到钱,但人的精力有限,他更无暇顾及渔具店的生意。本来位置相对竞争对手就偏,再加上进货渠道狭窄、宣传不到位、口碑日趋下降,他家的渔具店慢慢变得门可罗雀了,那些经常打牌的钓友也很少来了。后来,老光索性直接把渔具店关掉,专门跑起了出租生意。
补充在他关门后,我开起了自己的渔具店。当时人口红利已过(工业园外迁),老光曾经和我说过:渔具店没法干了,趁早转行的为妙。
结果我却坚持到了现在,生意总算还说得过去。就在年前,我家渔具店南边开起了一家卖海鲜的店,店主正是老光。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想这行当可能是最适合他的了吧。
每次路过他家店门口,就会碰到他摇着蒲扇坐在店门口。碰面时他总是问我:最近去哪里钓鱼了啊?鱼口咋样?看来,他还是没有割舍下对钓鱼的那份热爱啊。
我是同行,一位常年坐在水边喜欢思考和分享的实战派钓鱼人,您的每一个点赞、分享、关注和留言都是我持续分享的最大动力,我们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