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蛇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最漂亮,弯汤匙先生是最好的餐具,因为他比较乖,迷宫小姐最麻烦,她总是把东西藏起来让我找不到,马桶最擅长把便便变走,台灯最亮,断电时除外,你最擅长读书唱歌等等,除了你失魂落魄的时候,我最擅长画画跳高长个,几乎什么事情都会……”

阴暗小木屋,被囚禁的母亲,天真无邪的孩子,2015年上映的电影《房间》,每一次回顾都可以带来太多新的感动。

那是一份太强烈的对比,大人世界里的残忍和孩子世界的美好,却在巨大的冲击里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反思的地方。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1)

十七岁友善的女孩,一个名为“狗生病了的谎言”,一次“有预谋的行骗”,她因为那份善良而被邪恶的人钻了空子,从此是七年暗无天日的囚禁,后来儿子的到来,是她的救赎,也是她的希望。

可她依然显得太过渺小,反抗不过,求救也看不到出路,她在不知所措中日复一日的重复,甚至在习惯中开始适应依赖那个人的生活。

只是留存下来的理智里,她明白不能因此变得麻木,她要保护好儿子,她还有太多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对于自由的渴望。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2)

而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对母亲而言是地狱牢笼,对孩子而言却是欢乐天堂。

他的世界就这么大啊,那是母亲给他创造出的,只属于他无与伦比的美好。

他体会不到母亲的恐惧和绝望,他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无法相信母亲描述的那个真实的世界。

房间外就是外太空吧,电视里的人都是假的吧,树叶是绿色的,怎么可能变黄,偶尔出现老尼克真是个很厉害的人,他会用魔法变来数不清的好东西……

他的世界从没有丑恶,他以为一切都可以一直这样美好下去,只是看着越来越变得弱小的母亲,突然就在他心里激起了太多涟漪,他希望看着她开心,他希望她好起来。

所以他愿意为了她而尝试改变。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3)

一直睡在衣柜里的小杰克,是一次偶然激怒了那个变态的男人,却也因此获得了一次逃生的契机。

断电,感冒,发烧,去医院,求救,那是想象世界里理所当然的事情,装死,演技,带离,是终于让孩子离开了那扇门,也是寄于母亲最后全部希望的求救讯号。

而后对路人的求救,尔后对母亲的拯救,一切“处心积虑”,一切黑暗终于有了转机。

可更可怕的,往往是我们以为该是美好开始的时候,却只是下一次悲哀的循环。

世界突然变得太大了,对一切新奇只是感到恐惧的孩子,只有在母亲身边才能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安全感,而被当做猎奇的对象抽丝剥茧询问的母亲,却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脱离感而越来越看不见光。

也是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身体出了那个房间,心却一直被锁在了里面。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4)

电影的前半部分,更多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最无私奉献的爱,在绝望的挣扎里,把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美好都留给了孩子,那是一份很伟大的付出。

只是后来在旁观者更多的理解里,因为站在了上帝视角,排除了那些不可能,所有选择里总会有一个更完美的路线,就开始指责她不是一个“好妈妈”。

“为什么不把他送出去,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更正常的童年?”

崩溃的母亲,以为只要逃出来了就可以解脱的她,扛不住那些扑面而来的“恶意”,她是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中太高估了对于人心的预判。

更有父亲对孩子明目张胆的嫌弃,以及围观群众对她的同情中带着的那份深深的指责,最后还有同龄人的美好,和她已经被毁掉的人生的对比。

她注定轻易被拖回地狱。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变成了这样?”

她开始在那些可怕的漩涡里爬不出来,她开始失去了那份一直曾苦苦支撑着她的力量……她甚至想要放弃对于生的渴望。

浴室吞了安眠药的她,抽搐中被儿子发现,只是还好,着急去天堂还是被救了回来,她没有因此抛下儿子,他们还有希望。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5)

电影的后半段开始聚焦的,其实是孩子对于母亲的救赎。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小杰克从始至终看见的,更多都是美好,所以在家人的陪伴和理解下,他其实更容易去融入这个世界。

剪掉自己头发送给母亲的片段,是每次都会让我泪目的瞬间,“比起自己,原来妈妈更需要那份力量呢”。

后来被拉出深渊的母亲,他们开始一起去尝试世间一切新鲜的东西,后来笑容真挚的背后,也是慢慢愈合的伤口。

而最后一次回到那个房间,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他们走了出来。

“只要门开着就不是房间了。”

看见了更大的世界,它突然就变得好小好小,只是和它最后说一次再见吧,所有的美好,所有的黑暗,都过去了。

“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妈妈,你也和房间说声再见吧。”

“再见,房间。”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6)

整部影片看完,与其说这是一个拯救的故事,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并且治愈很多人内心的故事。

我们都太容易对一件事,一个人持有批判的态度,以为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更正确的。

但其实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永远只是论述一切看起来更完美的可能性,谁都不是当事人,谁也无法感同身受。

而电影刻画的人物形象里,或多或少也正是现实的影子,谁都有可能成为如孩子外公一般有一样想法的人,一个因为罪恶的源头而衍生出来的生命,永远摆脱不了和那个变态的血缘亲情,所以连多看他一眼都做不到。

谁也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提问字字诛心的主持人,爆火的热点,有话题的讨论,麻木而冷血的指责,是所有旁观者们最愿意参与一脚的议论。

觉得只是母亲的不敢牺牲才造成了孩子五年的暗无天日,觉得本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的选择。

但这一切的揣测只是因为事不关己,所以才可以肆无忌惮,孩子和母亲之间,从来就是彼此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而那些人,甚至丝毫不曾真心体会过,一切旧事重提是否稍有不妥。

高高挂起的人心,没人觉得那是另一种伤害,以关心的名义,更多的却只是对伤害的二次消费。

想要在蛛丝马迹里探寻更多的细节,想要以此来满足看客们最不堪一击的“八卦心”,不知是多么残忍,又是多么可笑……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7)

想起在看《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时候,就曾深切见识过关于媒体渲染所带来的舆论力量。

只够抢占先机的报道,是因为这是足够有点击量的爆点,不论真实与否,谁都可以泛泛而谈。

可大谈正义的人,大论对错的人,哪里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有这样一群愚昧的先行者,才让真相越来越容易被掩盖起来。

电影里间接让母亲走向更大的绝望的“帮凶”,是一群自认为知晓是非观的大人,救母亲从“房间”出来的,却是第一次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小孩。

可能这一切带来最大的感动也就是因为通过孩子的视角,而让一切本就黑暗的世界变得不那么黑暗,当然也还有作为一个成年人,因为看不到那些绝望背后的美好而彰显出的讽刺感。

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最真实的存在。

而那份特别让人感受到无能为力的现实,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也从来就不远。

小时候觉得什么都好,长大了却想象出什么都不好,关于罪恶的起源,只是因为人心难预料,作为大人的你,曾对别人的悲惨指手画脚过吗?曾散发过属于自己的“恶意”吗?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8)

我想一定都有过吧,读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尚且知道老人摔倒了要扶一把,大人们却说“不要扶,他看起来像是碰瓷的。”

你说,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让长大的心变得复杂?究竟为什么连同情和善意都变成了有前提的筹码?

然而我们这群大人始终给不了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长大,就意味着回不去了,保持那份小时候的单纯会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里像个傻子一样被一次次戏耍,所以每个人竖起高墙,变成一个游离所有悲惨之外的旁观者。

后来对受害者的同情,开始掺杂了看客的私心,“她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她太软弱了,她可以逃跑的”,一次次议论之余,远远都是站在了高高在上的地方。

可当我们发现这些不合理的瞬间,却逐渐成为主导我们善恶的方向时,有没有感觉到一丝恐慌呢?

我们会不会成为一个可怕的大人?成为一个对一切漠不关心,对一切麻木不仁,善意也好,恶意也罢,慢慢的都再激不起涟漪的人?

想想就觉得恐怖的瞬间,就千万不要被这个世界同化,《熔炉》里有句台词“我们为之所奋斗,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世界不改变我们”。

别成为一个看不见美好的大人了,别把一切都规划的不堪了,学学身边的孩子们吧,他们那双干净的眼睛里,在告诉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的更美好一点的。

小孩住在恶魔家 是孩子救赎了被恶魔囚禁七年的母亲(9)

“在房间里你是我的全世界,走出房间也不必害怕,因为我们依然在一起”。这是电影里孩子说的,却也适用于所有人。

不是走出那个带着孩子所有美好回忆的小房间,而是让它变成整个世界。

就在单纯的快乐和幸福里,还看得见世间的所有美好。

请成为一个像孩子一般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