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两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1)

曹操剧照


历史学家对三国的历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史学家对三国历史三大战役中的前两次的大战。这两次有什么特别呢?特别的是曹操参与的两次战役,一次以少胜多,打胜了,一次以多打少,打输了。

曹操参与的两次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是曹操得意与失意的真实写照。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两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2)

官渡之战势力图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到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提十万大军南下进攻许都,曹操兵力不过两万。在其部将都认为袁绍势大不可抵挡时候,曹操却认为袁绍不足为患。正是曹操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谋略"知己知彼",通过之前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曹操就知道袁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少谋而无断,断定袁绍就是有多于自己五倍的兵力,如果不会用也是枉然。想到这里,曹操就积极用兵应对袁绍。

袁绍刚愎自用,曹操猜对了,当刘备起兵反曹时,袁绍谋士田丰献计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不采纳,许攸与同事之间不和,袁绍又不知调和。反观曹操,采纳荀攸建议,声东击西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又在战事相持不下时问计于荀彧,听从荀彧之言,后退就会别动,放弃就等于灭亡。在战事快要结束之时,能采用敌方谋士之言,奇袭袁绍屯粮地。此战之后袁绍无力回天,曹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这场战事里,每个谋士的建议都让袁绍损兵折将,可见一计之谋能抵得上千军万马,但是袁绍不会用。以少胜多,兵强将勇是其三,谋士计谋是其二,真正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将帅是否会用人,用对人。

官渡之战,在袁曹对峙一年多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战不仅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更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此后曹操在整个北方再无对手。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两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3)

赤壁之战势力图


二、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后,提兵南下想要统一全国。同样是曹操而且是以多打少,却败了。此战的成败,不仅有天时地利人和,更有骄傲自大的存在,还有同仇敌忾的勇气。

对于曹操来说,天时不对,对战之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又有疾病传染,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地利不对,曹操所率军队,大都是北方人,北方人善骑马陆地作战,虽有水军但是都是刚投降而来,兵士并不能用命。人和不对,曹操对投降而来的将军与士兵并不是十分信任。

这三方面的不利,让曹操的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又值曹操之前在官渡之战大胜,此次又有八十万大军,因此内心骄傲自大,认为此次肯定能拿下江南,一统河山。

正是这种心境的存在,让曹操的判断上有了失误,反观孙刘,纵然是兵少将寡,但是都是同仇敌忾,面对如此强敌只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火烧赤壁让曹操大败而归。


这场战役和官渡之战一样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是这次曹操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以惨败告终。也从此战结束了他唯一一次统一全国的可能。

两次不同的战役,同一个人去指挥,却有不同的结局,其中的取胜之道和失败之因却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思考一下。


《编者寄语》亲爱的读者朋友,能读到这里说明我们缘分不浅,文章或许写的不好,但是你的意见和建议对我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你的品评,我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我如果是那匹千里马,你就是伯乐,只有你才能鞭策着我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的进步。谢谢您的阅读。如果大家看完如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留言。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