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三匹马并驾齐驱,拉车狂奔是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和崎岖不平道路的产物无论走路还是开车,似乎都无法穿越这片覆盖将近半个地球的土地,三套马车却能飞跃过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欧洲三驾马车介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欧洲三驾马车介绍(俄罗斯冬天的标志之一)

欧洲三驾马车介绍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三匹马并驾齐驱,拉车狂奔是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土地和崎岖不平道路的产物。无论走路还是开车,似乎都无法穿越这片覆盖将近半个地球的土地,三套马车却能飞跃过去!

蒸汽机和汽车出现之前的时代,势不可挡的轻快的三套马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当时没有更快的紧急送达信息、货物和乘客的方法,因此三套马车在广阔的俄罗斯帝国生活保障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到18世纪初,首都和各省之间建立起一套邮政网络,辽阔的俄罗斯帝国中散布着许多驿站,驿站管理员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驿站配备马车,当时俄国的三套马车作为服务性交通工具成为习惯。每个驿站都会为执行公务的人准备好已经喂饱的马,随时准备接班全速前进的三套马车。

哪有俄罗斯人不喜欢飞速驰骋的呢?三套马车不仅是需求最大的交通工具,还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和俄罗斯人性格的体现。

选马

俄式马车的秘密在哪里呢?虽然还有套六匹纯血种马的豪华马车,但俄罗斯的三套马车将其远远甩在身后,秘密就在于马的步速和明确划分每一匹马的“职责”。三套马车中间的那匹主马是主力。它个头最大,也最有耐力,负责马车的整体调动,大步快跑。同时,左右两边的两匹副马跳步飞奔,脖子弯出优美的曲线。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能在长途跋涉中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对用喂饱了的身体健康的马套成的三套马车来说,每两个半小时跑37俄里(即每小时16公里)是“正常行驶”。如果车夫扬鞭打马飞奔,三套马车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

三匹马要合理选择。有经验的马夫既会考虑马的身体素质,也会考虑马的性情。主马要选择性情温顺、年龄在三四岁的马,副马要选择年龄更小的。骑手将其并头训练一段时间后,几匹马就能学会配合拉车前进。驿站的三套马车对马的选择要求不高。富裕的猎人驾着由纯血种马套成的三套马车飞驰。19世纪初,开始使用新培育的奥尔洛夫马套比较讲究的三套马车。

配出一套俄式马车并非易事。先要套上主马,将车辕固定在套具上并将其连在一起。用一整块木头弯成弧形,这是穿过崎岖不堪道路的传奇马车的又一个产物。马具的纯俄式元素起到减震器作用,可以缓冲马车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驶的颠簸,也能减轻马奔跑时的震动。两匹副马套在主马左右两侧的车辕上。马具需要调整好,将带子都系好扣,欧洲扣环价格较贵,所以未能普及。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说法:俄罗斯人套马车套得时间长,但跑起来很快。

铃铛

公路和城市道路上载着信使和宪兵“疯狂飞奔的三套马车”经常会造成交通事故。迎面而来的车队和马车来不及躲避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骏马,如果左右相撞,可能会耽误重要公务,也有可能造成人和马的死伤。为确保远远就能听见驿站马车的到来,19世纪初开始在主马的颈圈上挂铃铛,是教堂挂钟的缩小版。数俄里外就能听见铃铛的“特殊信号”,这样就可以避免与昏昏欲睡的行人和迎面的马车发生碰撞。

对运送普通邮差和个人的马车夫会实行全面限速的规定。根据季节的不同,限速在每小时8至12俄里不等。返回驿站的空马车只能走,不可以跑起来,但车夫一般不会遵守这一规则。1890年春,著名作家契诃夫(Anton Chekhov)就差点成为违反交通规则邮政马车的受害者。他乘坐的四轮马车跌到迎面而来的三套车的下边,后边又有一辆三套马车飞驰而过,契诃夫勉强从马蹄下逃生,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说:“如果当时我睡着了,或者如果第三辆马车紧挨着第二辆马车行驶的话,我可能就被压死或被压残废了。原来,前边的马车夫赶着马,但第二辆和第三辆马车的车夫睡着了,没看见我们……马具都摔碎了,车辕也摔断了,颈圈散在地上……啊呀,车夫们大吵大骂!”

驿站马车上铃铛的响声可以让最近的驿站的工作人员预先知道,该套一辆新的接班马车了。不过,有时候也会产生误会。驾驶挂铃铛的三套马车会让乘客有种抒情情调,难怪有数百首歌曲和诗歌是以飞快的三套马车为题材的。私人三套马车的主人也喜欢铃铛悦耳的铃声,所以也在马具上挂铃铛,这让驿站的工作人员困惑不堪。他们没办法判断,来的到底是执行公务的邮差,还是喜欢驾快车的人在取乐。经过无数投诉后上议院1836年12月18日颁布法令,禁止所有驾驶私家马车和雇佣马车的人使用铃铛,铃铛使用权仅赋予执行公务的邮差和警察。

象征

铃铛仅供官用的三套马车使用,但民众也不是没有乐声可用,大家转而使用马铃。低沉的铜马铃的铃声也可以让骑手听着解闷,而且不会让驿站混淆。漂亮的三套马车在林荫道和乡间小道飞驰,铃声叮叮作响,像乐团在演奏一样,民间称其为驿站手风琴。冬季节日期间,全国到处是驾着三套马车游玩的人,无论乡村青年,还是皇室贵族,都驾马车游玩。后来三套马车被发动机取代。1911年3月圣彼得堡的一张报纸叹息地报道说:“那些伴随俄罗斯谢肉节的雄赳赳的三套马车哪里去了?街头上听不到那些悦耳的俄罗斯铜铃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汽车鸣笛声……也许十年后再谈三套马车,就是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遗物和过时的运输方式了。”

报纸的预言成真了。不过,三套马车虽然从街头上消失了,但却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半个世纪后,苏联领导人提出塑造积极国家形象的任务时,三套马车成为“俄罗斯冬季”节日的标志(1964-1980年),成为最著名的苏联旅游品牌。包括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Castro)和美国富豪赛勒斯·伊顿(Cyrus Eaton)等在内的外国客人都坐过戴马铃的俄罗斯三套马车。后者是狂热的赛马爱好者,对赫鲁晓夫送给他一架奥尔洛夫马套的三套马车欣喜若狂。

本文刊载自《环球时报》“透视俄罗斯”专刊,内容由《俄罗斯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