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1)

赋税在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三国时期,这个冷兵器的年代,战役不停的出现,赋税对军事来说,更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曹魏的时候,赋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郡县在籍人员征收的田租与户调新科,另一类是对屯田客与士兵以及家庭征收的租赋。与汉朝的赋税相比有些不同。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2)

屯田赋税制度

曹魏赋役制度

曹操对维护与发展自有农生成比较看重,尤其是田租和户调新科的实行。在《三国志·何夔传》这样讲到:“曹操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之前,“新科”便是《魏书》中所讲:收田租为每亩四升,每户出绢二匹,每户出绵为二斤。按照东汉时期的田租,以产量为标准来收,并且实行三十税一的制度。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曾经对天下的良田收租为一亩十钱,用来修建宫殿。到建安五年的时候,曹操把汉朝按产量收租的制度,改成了按一亩收租四升的制度。后来汉朝的算赋,是人头收税,被曹操改为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所谓的税亩制,是根据田亩的多少收租,户调制是根据平赀来收租。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3)

这段话说明发调是要“平赀”去控制的,不论什么人都没有免税的特权,这样去征收税很有利于自有农生产的发展。在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有两个地方的情况,我们可以得知自由农生产在曹魏时期,在北方,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据《魏氏故事》,屯田用的是黄巾的资业。这种情况把牛也包括在内了,对典农部民(屯田客)原来实行的是“计牛输谷”之制,这主要是由租官牛的个数而交租金的。相对于典农中郎将任峻认为计牛输谷,应该不要收取租税,要坚持实行“分田之术”。曹操规定:“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典农部民)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侯声曾说:“于官便,于客(屯田客,即典民部民)不便”。从这些可以得知,曹操提出的要求是租官牛的话,要交六成的租税,如果是私人的牛,种官的田地,要交五成的租税,可是任俊认为分田的会好些,这样会有利于民,那么候声便认为这样的话,是有利于官,不利于民。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4)

屯田制

曹魏时期还有一种制度叫“士家”,这种制度并非用于屯田,而是用于收租税的。在魏文帝最初的时候,王朗曾这样建议:“宜因年之大丰,遂寄军政于农事,吏士大小,并勤耕稼,止则成井里于广野,动则成校队于六军,省其暴徭,赡其衣食”。后来魏文帝就采用了他的意见,然后就用士家去屯田。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文帝是想用士家来,填补军政的需求,以备后续不足之处,所以就采用了王朗的建议。在《晋书·傅玄传》中也讲到:“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拥有私牛的人是士兵的家属,因为他们才可以有时间去养牛,相对于官来说,就不可能养牛了,所以养私牛就比较划算了,那官牛就不是很划算了。总体来看,曹魏租税一般是从屯田客和士家那里来获得租税,用来补充军事、经济以及官家所有人的生活。上面所讲的都是赋法。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5)

从这里可以得知,典农部民主要是用于屯田,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运输租赋,治廪系桥。但是其他的徭役就没有了,负担徭役的任务,往往是在郡县编户(郡县在籍人员),以及士家、吏家,都是这三家来承担的。

吏、士之家的徭役:在《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中这样讲到:曹魏士家和吏家都要负徭役。在《高柔传》中曾讲到:出征之士鼓吹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又讲到“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吏都要负徭役的,没有搞特殊的情况的。士家除了负兵役,还缴纳赋税的。吏家是有吏役的,比如农吏、鼓吏等,那么比如鼓吏是不在营田之中的。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6)

屯田耕种图

郡县编户的徭役:从年龄上讲,汉朝时期二十岁开始服役,到五十六岁就可以免役。在曹魏时期末就开始改变了。及龄的丁夫或大男(年纪大的人),都是要服役的。到建安二十三年,开始有了“老耄须侍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一人”的规定。这里我们又能得知,汉朝是二十岁服役,五十六岁免疫,曹魏时期就变成了,年纪大的人也要服役,直到九十岁以上才可以免役。曹魏时期变的比较严了,有可能军事需要,才这样去做的。

吴国赋役制度

吴国时期,孙权当政时,陆逊曾说过,放宽赋役,要进行调整,要施行恩德,放缓刑罚。可是兵少,士兵还要军粮,不得不施行赋役。到公元251年,孙权开始下令,省掉徭役,减少征收赋税,去掉老百姓的苦处。这个指令开始实施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老百姓也经历苦不堪言的日子。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7)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州郡吏民以及诸侯、营兵,都在船上做事,上好的良田都荒废了,见得粮食少,收的租税又多,老百姓的交赋税的压力就大。这也说明了孙休意识到这点比较重要,所以会改赋税的想法,进而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这也看出吴国的赋役制度没有曹魏赋役制度完善,也没有曹赋役制度做的好。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8)

在上述这段话中,吴国在吏家要做屯田客的,有可能是吴国的形式所迫。当负徭役的时候,五个人的话,三个人服役,其余的人要在家里种地,用来交赋税,这也说明吴国的吏家和士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相对曹魏来说,吴国地方比较小,人口也比较少,所以只能因事而议。

在孙吴士族、将领及其所荫佃客中,都可以免税免役。孙权曾著令以后,将军周瑜、程普以及其他门客都没有问。潘璋之妻住在建业,孙权赏给她田地,还有五六十家复客。这就是孙吴的复客制。由此可知吴国将领、士族是免税免役都是特权阶级,然而在西晋士族及其亲属享受免税免役特权,都是从吴国继承而来的。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9)

屯田建造家园

蜀国赋役制度

在蜀国时期,诸葛亮采取用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的政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老百姓、士兵以及其他人都要以种地为主,其余时间还要练兵。这样应该算走大集体路线了。在《诸葛亮集》卷三《便宜十六策·治人》中,诸葛亮讲过:如果不减轻老百姓的徭役和赋税,以后的农业就不好发展了,这样下去,富国安家,就有点困难了。蜀国也搞屯田,如诸葛亮在渭滨分兵屯田。这些都是为了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后勤做服务的。

在蜀国我们也可以看出,带甲将士也要到前方去屯田,这和魏、吴有些不同。

品史公曰:三国的赋役制度,各有不同,只有曹魏比较齐全,蜀国比较少,因史料记载的比较少,吴国赋役制度,老百姓有些不太满意,因为大多数都是老百姓缴税,将军士兵,官员都都是免税的。蜀国走的是大集体路线,无论士兵、老百姓、官员都要种地,集体的缴税。

三国时期的世兵制(实行了那些徭役)(10)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