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敏

一览天下胜景(天山脚下秦韵悠长)(1)

2022年1月3日,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在演唱秦腔折子戏《三对面》。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摄

一览天下胜景(天山脚下秦韵悠长)(2)

2022年1月3日,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在为观众表演节目。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摄

一览天下胜景(天山脚下秦韵悠长)(3)

王瑛(左)带教青年演员演唱秦腔古装戏《未生缘》(资料图片)。 杨文明 摄

“吼一句秦腔,慷慨激昂。”2022年1月1日,随着2022年兵团迎新春系列惠民演出大幕的拉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周为广大戏迷朋友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秦腔折子戏《拾玉镯》《扈家庄》等精彩上演,演员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造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秦剧的魅力、感受秦腔的独特韵律。

“演员扮相太美了,演得特别棒!对我们这些秦腔爱好者而言,真是一道丰盛的文艺大餐。”乌鲁木齐市市民肖雨对记者说。

兵团猛进秦剧团党委书记、副团长杨健介绍,近年来,剧团立足于服务兵团、服务观众,常年在南北疆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艺术扎根人民、贴近群众,把秦腔秦韵传播到天山南北。“在欢庆元旦佳节之时,我们为戏迷朋友精心准备了折子戏,分为两场演出,与大家共度这个美好的节日。”杨健说。

“作为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折子戏《拾玉镯》中孙玉娇的扮演者、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张蕾说。

看见有这么多观众喜欢传统秦剧,兵团猛进秦剧团青年演员宁辉激动不已。宁辉在秦腔折子戏《拾玉镯》中饰演付鹏,在秦腔折子戏《打柴劝弟》中扮演陈勋。“只要有机会,我愿意把更多拿手剧目奉献给观众。”宁辉说。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以一桌二椅展示宫廷、公堂,以三五人比拟千军万马,以七八步走遍万里河山,以脸谱化、形体化、声腔化、服饰化展示忠奸、侠义、良善、丑恶等不同人物的性格,讲述着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秦腔在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

1949年4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师长程悦长批准,陕西省周至县大圩镇一批青年人参军,其中就有原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师猛进秦剧团的演员。这批战士于1950年随军进疆后,部分人加入了秦腔剧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政治部猛进秦剧团(后更名为兵团猛进秦剧团)。同时,陕西和甘肃专业剧团演员被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入。除兵团猛进秦剧团外,还成立了新中秦剧团、伊犁秦剧团等。自此,秦腔在新疆扎下了根,逐渐成为兵团人比较喜欢的剧种之一。这些演出团体的存在,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兵团猛进秦剧团成立初期,首先向新疆各族人民推出了耳目一新的《白毛女》《穷人恨》等宣传革命思想的现代戏,在建立新政权、推进民主改革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还出演在全国戏剧中有影响的大戏和具有影响力的折子戏,如《双明珠》《北京四十天》等剧目,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并多次在自治区调演中获奖,受到官兵及群众的好评。

1953年,剧团赴陕西招收一批学员,兵团猛进秦剧团著名演员李秀英、刘慧军、苏萍等,就是这次招收的学生。随着他们的到来,秦剧在新疆快速推广开来。1960年,兵团成立艺术剧院,猛进秦剧团成为艺术剧院的八大剧团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兵团基层职工生活的秦剧,如《奥依古丽》《天山颂》等。上世纪90年代后,又创作了现代秦剧《苦豆草》《风雪红柳》等,受到广大军垦战士的喜爱,并在各类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大奖。

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兵团秦腔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2019年,兵团猛进秦剧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获得对“秦腔”的保护资格。

把戏台搭在身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家门口。2021年11月底,兵团猛进秦剧团来到十四师一牧场,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舞台上,琵琶独奏、二胡齐奏、器乐合奏、现代戏、秦腔清唱轮番上阵,《万马奔腾》《琵琶语》……剧团的演员神形兼备,精湛的技艺,扎实深厚的基本功让广大职工群众近距离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下基层演出,兵团猛进秦剧团自成立之初一直坚持至今。

“我们开展送戏曲下基层、进校园等活动,为的是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热爱戏曲文化、传承戏曲文化。同时,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反映新时代的剧目。”兵团猛进秦剧团团长王瑛说。上世纪80年代王瑛进入剧团,之后便随剧团走遍了天山南北,30多年来为各族职工群众奉献了1000多场演出。

王瑛出身梨园世家,母亲是渭南市秦腔剧团老一辈艺术家李云。1981年,15岁的王瑛考入兵团猛进秦剧团,主攻小生,受到何全忠、李秀英等老师的教诲。几年后,王瑛逐渐有了登台的机会,凭借着俊朗的扮相和圆润的嗓音,深受观众的喜爱。1988年,王瑛在秦腔折子戏《悔路》中饰演周仁,荣获西北五省区电视新秀大赛表演三等奖;在1989年全国“天鹅杯”戏曲广播剧《张古董借妻》中,王瑛饰演李春生,荣获三等奖等殊荣。

近年来,兵团猛进秦剧团立足兵团实际,创作兵团题材的剧目。2021年7月24日,以援疆干部丁憬的事迹为题材,原创大型现代秦剧《在绿色原野上》在新疆人民剧场首演。该剧通过讲述丁憬的故事,展现广大援疆干部为祖国维稳戍边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剧中,宁辉饰演丁憬。年龄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差距曾让宁辉一度犹豫不决,在秦剧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决定接受这个挑战。“把年轻演员推向舞台中心,让他们挑大梁,是促使他们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王瑛说,适当的压力可以促使年轻演员快速成长。

近几年,剧团邀请兰州戏曲剧院原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外聘教授张江中教授秦腔经典传统本戏《赵氏孤儿》,邀请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贠派传人、著名须生演员杨运虎为剧团排演传统剧目《拷寇》,通过现场教学和辅导,青年演员在唱腔运用、身段技巧、人物塑造上更加成熟。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新疆秦腔艺术,建设稳定的传承实践基地,2020年11月30日,兵团猛进秦剧团在七师一二四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与该团秦腔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

近年来,兵团猛进秦剧团先后在六师五家渠市、八师石河子市、库尔勒市、七师一二四团、沙湾县、奇台县、新源县等地设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创作更多优秀的秦腔作品,促使新疆秦腔艺术扎下根、唱得响、传得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