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北宋前中期著名的廉臣,在他去世之后,民间开始将他生前的一些事情神化。

宋代以后的文学和戏曲作品中,包拯成为了救苦救难的青天大老爷,这些故事大多荒诞不经,经不起任何推敲。

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国割据政权上的朝代,宋太祖采用了名相赵普“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使得北部的辽国壮大了起来,最后与北宋分庭抗礼。

宋真宗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是大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必然。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1)

包拯是民间非常有名的“青天大老爷”

宋真宗以后的宋仁宗时代西疆的党项人逐渐吞并回鹘部落,最终建立了西夏王朝,成为孤悬于北宋边疆的势力。

包拯在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主战派,他和王安石、韩琦、范仲淹等人一样,主张的是扩充军备,不能一味地贪图安逸。

晚年的包拯担任了宋仁宗的监察御史,他在奏折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依靠缴纳财务获取的边境和平不是长久之计,朝中自太祖以来军备疲软,除京师护卫之外,边境几乎没有守卫,是相当危险的。”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2)

西夏人在宋仁宗时代彻底崛起

这段典故流传甚广,包拯因此也和王安石、韩琦、范仲淹等人一样,成为了靖康之变之后宋朝百姓怀念的官员。

尤其是在岳飞的抗金失败之后,这种反抗的情绪高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从此以后,包拯除了承担人们渴望公平清明政治的情绪之外,又承担了这种反抗外敌的情绪

在大量的民间故事中,有一则故事流传得相当广泛,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包拯和西夏李元昊,故事的情节相当简单却富有趣味。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3)

包拯是主战一派,这一点是北宋时期的史实

传说西夏李元昊在称帝之后,派使者向宋仁宗投递公文,这篇公文中只有四个字:“天心取米”,宋仁宗和群臣了之后大怒,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回复。

此时包拯站了出来,巧妙地在每个字上改动了一笔,漂亮地回击了西夏党项人

“天心取米”四个字拆开来的意思相当简单:“天”指的是华夏,“心”指的就是华夏中原,“取”就是夺取的意思,“米”则是指的宋朝皇帝赵祯。

西夏人的意思相当明了:要夺取宋朝江山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4)

朝堂上下一筹莫展

边陲蛮夷如此嚣张,满朝文武如何不怒?但两国交战不斩使者,宋仁宗还是要回复这篇公文。

包拯在朝堂上下一筹莫展之际,提笔将这四个字改动了一下,变成了:未必敢来,如此便有力地打脸了西夏皇帝。

这则故事乍一看没有问题,但其实漏洞百出,且不论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四个字的改动来讲,就是天方夜谭。

这四个字对于使用简体字的现代人来说,改动一下一下是相当合理的,但是宋朝人使用的是繁体字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5)

包拯在这四个字上改动了一下,意味就完全变了

在繁体字中,这四个字改动之后简直就是面目全非,根本不可能成为“未必敢来”

更为夸张的是,这个故事脱胎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传说,主角变成了汉武帝和何塘,情节完全一样

汉武帝时期不仅写的是繁体,还是小篆,如果是宋朝的字型和简体字还有一点联系的话,那么汉武帝时期的小篆根本就是瞎扯。

这些故事的背后虽然有着强烈的民间情绪,但是明显过于蹩脚,基本上可以断定是49年以后的地摊文学的产物。

关于包拯的一件事(包拯除了清廉之外)(6)

小篆的天心取米和未必敢来

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读什么样的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味放任情绪而不考虑内在逻辑,甚至是罔顾历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那么这种再创作的东西显然是有害的。

所谓历史,不过是人类在思维下的一种再创造和再现,只不过某些人的再现方式实在是太简陋了,这种东西其实不要也罢!

本文由小林读史编辑部原创,抄袭搬运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