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浏览了宁寿宫及后寑中路的一些建筑,下面咱们走进后寑东路建筑群参观。
宁寿宫后寑示意图
宁寿宫后寑示意图
宁寿宫后寑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宁寿宫后寑东路建筑示意图
下来咱们首先从东路的南边走入。第一站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的背面 扮戏楼
这楼真是一座好楼,可是为什么没挂门匾?突然明白了,这是楼的后背呀,它的前脸儿在北边呐。一边从西侧绕过去看前脸,一边想着这个坐南朝北的楼肯定不是给皇上预备的,皇上从来都是坐北朝南的。绕过去一看,果然不谬,这是畅音阁,就是戏楼。
畅音阁 大戏楼
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盖畅音阁的时候,并没有上面背后的那座楼,那是乾隆的孙子在道光年间盖的,叫做扮戏楼,就是化妆间。
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畅音阁大戏楼外观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基、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畅音阁的戏台切面图
畅音阁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总面积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
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
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
这种楼台在古时候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崇台延阁”。
另外,你看那四角的屋脊,是不是有点上翘的?这个结构当时也叫翘角重檐三层。这是样式雷的设计,样式雷家族来自江西,把持清代宫廷建筑设计二百年。
江西的赣派建筑传承于徽派,有翘角屋脊和马头墙。畅音阁是故宫内罕见地带有翘角戗脊建筑,样式雷家族痕迹。
这几块匾上的字看上去都是慈禧所题,应该是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为慈禧六十大寿修缮时所书。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名角们在畅音阁上按着台本辗转腾挪嘶声呐喊毕,便站到每层前檐下,能站满三层。这叫谢幕,也叫讨赏。看戏的皇上就会喊来太监,往楼上扔糖球,这叫打赏。
对了,皇上在哪里看戏?皇上的包厢在哪儿?喏,在这儿,阅是楼。
阅是楼
阅是楼也是乾隆所建。畅音阁大戏楼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阅是楼在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楼座北面南,前有月台,东西有配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十三年(1808年)拆去月台,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东西配楼,改建厢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慈禧四十寿辰观戏曾修整此楼。 阅是楼单檐二层,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绘金龙和玺彩画。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3扇,次、稍间为槛墙、支摘窗,上支窗为双步步锦格心,下为玻璃窗。上层明间安槅扇6扇,次、稍间装修与下层相同。 阅是楼下层东西次间靠南窗均设有宝座床。楼东西辟门与两侧转角庑房相通,再与东西厢廊相连,经南部转角庑房可直达畅音阁南扮戏楼。 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厢廊是王公大臣陪观处。 皇上皇后,贵妃娘娘,还有子孙满堂都可以挤在这座楼里看大戏,有太监宫女在两边耳房里烧水沏茶烙饼烤白薯,随时供应皇族吃喝。
奉陪的大臣们进不了楼,只能在台下池座和两边围廊里跺脚喊好,围廊里给他们准备了桌椅板凳,台下届时会摆满长凳。
围廊
皇上来时,自己坐在明间的宝座上,把执扇的两名宫女留在门外。
皇帝的宝座
皇上坐稳之后,太监上好茶,宫女打开靠扇,大戏的开场锣鼓就可以“齐德龙东强”地敲打起来了。
皇上一旦在楼内喊好或者拍手,两宫女就合扇,就是两把靠扇比划成一个叉,外面众臣就要随之喊好拍手跺脚。
浏览完畅音阁大戏楼以及阅是楼,下来咱们再走进庆寿堂景福宫。
庆寿堂
庆寿堂
庆寿堂
庆寿堂
庆寿堂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宁寿宫后部东路一组建筑的总称,位于阅是楼之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庆寿堂由前后4进院构成南北狭长的院落。主入口为垂花门1座,门内第一进院正殿额曰“寻沿书屋”。第二进院正殿即庆寿堂,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硬山顶,前后檐明间安步步锦槅扇门,余为槛窗。第三、四进院之格局与庆寿堂之院大体相同。第四进院正殿西侧有小院,内有水井,小院北墙开琉璃门,可通景福宫。庆寿堂院落东倚宁寿宫宫墙,东北辟随墙门,可至北十三排。
庆寿堂各院正殿均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明间前后开门,殿之间以高出地面的甬道相连。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主要建筑均为水磨砖墙,室内青砖墁地,外檐绘以苏式彩画,风格素静淡雅。屋顶交替使用黄绿两色琉璃,若前院为绿瓦黄剪边,后院则为黄瓦绿剪边,利用简单变化的手法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清光绪末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将此处作为醇王福晋、恭王女、庆王女等人进宫时暂居之处。现建筑完好,未对外开放。
据说庆寿堂被乾隆盖好后可能也是在竣工验收的时候来过一次。
慈禧六十大寿后住进了乐寿堂。慈禧有时会把她的妹妹接进宫里住几天,这个妹妹就是光绪帝的亲娘,醇亲王的亲老婆。接进宫干嘛?当然是过年过节陪着慈禧看戏、喝酒、剥虾、吃肉等等。
这座庆寿堂前院就是畅音阁,看戏到多晚都没问题,一跰腿就到宿舍了。除了自己的妹妹,慈禧还把亲戚家的闺女接来宫里玩儿,都住在这座庆寿堂里,包括恭亲王奕訢家的闺女荣寿公主,还有庆亲王奕劻家的四格格。
庆寿堂院子北墙上有一座琉璃随墙门,进去之后是景福宫。
紫禁城景福宫
景福宫围廊
景福宫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康熙皇帝孝惠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后的静怡轩加以重建,以待乾隆皇帝归政后宴憩之用。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景福宫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5间,四周环以围廊。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东梢间开门,其余4间为槛墙、支摘窗;两山面亦皆为槛墙和支摘窗。景福宫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檐柱柱础雕刻精美的覆莲花纹,为宫中少有。屋顶绿琉璃瓦黄剪边,采用三卷勾连搭歇山卷棚顶,曲线优美,坡度平缓,檐下饰苏式彩画。景福宫占地面积较大,由于屋顶形式处理得当,建筑并无突兀之感,造型灵巧舒展,与周围园林式环境协调和谐,体现了宁寿宫作为归政后居处的建筑意匠。
宫外檐下悬匾曰“景福宫”,室内明间悬匾曰“五福五代堂”,为乾隆皇帝御笔。乾隆年间曾在宫内陈设西洋仪器。西窗外仿静怡轩植梅树,冬天设毡棚护之。
景福宫前东、西两面皆为游廊,与景福宫前廊相通,围合成半开敞的小庭院,院内植松柏。西侧游廊当中设垂花门,即景福门,门外为一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南北长4.2m,东西宽2.5m,高约1m,座口环以高约30cm的铜质栏杆。
座上安放一块高达4.5m的巨石,挺拔隽秀,纹理清晰,此即紫禁城内著名的山石——文峰。石峰东面下部镌有乾隆皇帝御制《文峰诗》,说明其具有“景福宫前镇枢纽”的重要点景作用。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乾隆得此石立于此处,并拽诗记之,其中又提到执政六十年便退。
乾隆执政限于六十年是有原因的,他当年曾令钦天监专家测算过天文,结果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正月初一会有天狗吞日,正月十五又会有天狗吞月。正月一来,天狗便把日月都吞走化粪,对乾隆执政颇为不利,他便要在天狗尚未吞月之前退位,把皇位名义上禅让给十五子颙琰,自己当太上皇训政。
中国有史记载的禅位第一次应该是尧禅位于舜,清乾隆禅位于嘉庆应该是最后一次。上古的禅位是一种自觉,后来的禅位多是被逼无奈,但乾隆禅位于嘉庆还是自觉的,尧帝开了个好头,乾隆结了个好尾。
景福宫是宁寿宫东路的主体建筑,其北为梵华楼,西与中路景祺阁相望。宫与周围建筑之间灵活安插游廊与虎皮石墙,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通的建筑环境。
梵华楼,就这个“梵”字,说明它是一座佛堂。
梵华楼额匾
梵华楼旧貌
梵华楼
梵华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宁寿宫北宫墙而立,南与景福宫相隔仅数米,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黄色琉璃瓦卷棚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 梵华楼
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间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余6间隔为6室,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为:一室般若品(显宗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每室主供密宗、显宗主尊铜像,各9尊,供于北墙长案;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122尊小铜像。6室供佛合计786尊。
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122尊小铜像
梵华楼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供设佛像、唐卡、供器,将显、密两宗集于一体,体现出格鲁派显密双修的修持特色。楼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统地塑造出藏传佛教中诸佛菩萨及护法的各种形象,是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珍贵材料。
梵华楼通壁大幅唐卡
梵华楼的建筑、陈设形式是清宫廷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光绪十三年(1887),庞大的清王朝已经是一处破败气象,外强逼境,内乱不止。光绪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傀儡帝王,一直笼罩在慈禧的阴影之下,还没有像十多后的“康梁变法”中那样,爆发出令历史讶异的勇气和主见。这一年,台湾建省,清皇室被迫与法签订《续议商务专条》、《续议界务专条》,接受《中葡草约》……八国联军八侵的历史耻辱已在这一年埋下了序曲 。
梵华楼通壁大幅唐卡
然而,在紫禁城后宫,一切看起来都还是太平清和。生活在幻境中的人们,依然埋首于千年如一日、波澜不惊的宫中岁月。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还在缓慢而迟钝地进行着。这一年,在《内务府陈设档》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查得梵华楼上前檐,现查勾滴不齐,栏杆缺欠,甬路地面破碎,谨拟找补勾滴,补安栏杆,拆墁甬路地面,砖块换新;东西游廊,现查西南角梁柱子糟朽,栏杆不齐,谨拟揭瓦,补安栏杆。”这是梵华楼最后一次出现在官方的故史档案中。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
事情要回溯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那一年,乾隆兴工改建寿宁宫,想等自己当上太上皇后用来颐养天年,要有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幽雅的住所,工程历时五年。其中,考虑到自己的密修需要,他在宁寿宫的东北角修建了梵华楼,成为这位密修藏传佛教的皇帝最常光顾的私己佛楼。
梵华楼内的掐丝珐琅大佛塔和墙上的唐卡
实际上,乾隆一直未在宁寿宫居住,关于宁寿宫乾隆身后的使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谕:“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之所,地在禁垣之左。日后必不应照雍和宫之改为佛宇。其后之净室、佛楼,今即有之亦不必废也。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在他去世后,宁寿宫按照乾隆谕旨保留了下来。
梵华楼的修建体现了当时乾隆盛世的强大实力。在故宫编修的四卷本《梵华楼》中,有这样的描述:(梵华楼)北倚宁寿宫北宫墙,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卷棚硬山顶二层楼。顶覆黄琉璃瓦,外檐绘苏式彩画。下层明间为门,余六间为支摘槛窗,上层七间均为槛窗。紧邻此楼西侧是佛日楼,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佛楼。两楼东西山墙之间建汉白玉阶梯,沿阶而上可通梵华楼二楼西山墙门,并有过廊与佛日楼相通。佛日楼为卷棚歇山顶,梵华楼为卷棚硬山顶,两楼并列,高低错落。
在清宫廷的档案中,以“梵华楼”等为代表的佛楼被称为“六品佛楼”。有清一代,皇室信仰的其实基本上是藏传佛教,显密双修,这一方面与乾隆等皇帝的个人志趣有关,另一方面,却是与满人的兴起的历史直接相关。满人偏隅东北一角时,就制定了满蒙联姻的策略,一同对抗明朝,先是控制了蒙古人,继而南下成立大清帝国。明中叶以后蒙古人普遍崇信藏传佛教,而早期满人还是信萨满教,清代建国帝后们越来越提高藏传佛教的地位,所以,有清一代,藏传佛教一时贵为皇家信仰,成为统治和驾驭臣民疆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从宫廷器物、禅堂、佛楼上看,他们敬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通常说的黄教。并以此为基础在紫禁城内兴建了大大小小佛堂约四十多处。如今,故宫还保存着几十处原状佛堂百年未动,这一切,仿佛成了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
虽为佛楼,梵华楼却占尽良辰美景。门前正对一楼明间石甬路连接景福宫后檐,东西两侧并有游廊与景福宫相接。在佛日楼南和景福宫西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花园南北围以花斑石墙垣,中开月亮门,院内盆景点点,花园西部叠石成山,山上古柏参天,沿登山小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露台,到达景祺阁。这座小花园将梵华楼、佛日楼及景福宫、景祺阁联为一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松柏森森,环境幽静,曲水流殇,紧凑而狭窄的庭院布局,为梵华楼营造出佛堂静谧的氛围。
然而,这种静谧注定要被时代的喧嚣打破。康乾之后,清王室开始走下坡路,信仰让位于生计,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堂暖阁,也几近冷落无人,独自面对后宫的凄风苦雨。直至光绪、宣统,紫禁城不再是禁地,外强内辱,甚至宣统皇帝的活动范围也被民国政府限定在后三宫里。宣统曾与前朝臣子袁世凯同城称帝。而那些曾暗藏了前朝皇帝无数心事与倾诉的宫廷佛堂,则破败不堪。同为“六品佛楼”的慧曜楼毁于1923年的紫禁城大火,宝相楼的六品佛像散轶宫外,唯独梵华楼,于乱世中悄然关闭楼门,不复见于世人,也幸而全其身,如此福报,不能仅用冥冥中的护佑来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8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故宫人采用封存方式的尽心保护,躲过了日本侵华、文革等一次次的浩劫。
1980年代后期开始,故宫博物院开始系统整理研究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物,从那时起,梵华楼结束了近百年的封闭状态。那金漆剥落的楼门才再次打开。据当事人回忆,一脚踏入楼内,灰尘几乎埋没了整个脚面,阳光似乎已经太久没有穿透那些门扉。那些蒙尘的金碧唐卡、六品佛像,在光线中渐渐现出他们的庄严本相。
尘埃落定之后,却见那香炉里的香灰还是满满的,似乎那缕烟刚刚散去,炉里的灰烬余温尚存。一个刚刚诵经完毕的皇帝,带着他的往事心结和衰落的帝国疆业,似乎刚刚转身离去,背影还依稀可见。
除了皇宫,承德避暑山庄还有四座六品佛楼,里面的佛像唐卡也都丢失了。
过文峰向北再穿过两重月亮门,即至佛日楼。
过文峰向北再穿过两重月亮门,即至佛日楼。
过文峰向北再穿过两重月亮门,即至佛日楼。
佛日楼周围建筑
佛日楼是一座佛堂,梵华楼里供的是藏传佛教佛像,这座佛日楼里供的是密宗佛像,那就是五方佛。
佛日楼外景
佛日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吉云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
佛日楼一层间隔成数室,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密教主尊(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五方佛和释迦牟尼佛。二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北、东、西三壁设长供案,上供无量寿佛小铜像378尊。
楼前以虎皮石饰面墙围成小院,开月洞门,门外即景祺阁东院,西行可至景福宫。该建筑现保存完好,但没有对外开放。
不过前述这些建筑里,最有名的是景福宫。“景福”一词出于诗经,“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洪福齐天的意思。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那是相当有才,常写诗词惊到他爸。曹植有五首《鼙(念皮)舞歌》,其中第四首最后有“圣皇长寿考,景福常来仪”一句。
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那是相当有种,他抢走了汉献帝的龙椅和二个女儿,自己当上了魏文帝。他还把龙椅传给了儿子曹叡(念瑞),让曹叡做了魏明帝。魏明帝要从洛阳东巡去许昌,他不肯住许昌的酒店,就雇人在许昌盖了一座行宫,内有殿名“景福殿”,借用了他叔叔曹植“景福常来仪”的良好愿望。
曹操收养的儿子何晏(念艳)还为此殿写了一首《景福殿赋》,浮华辞藻遍布其中。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叫景福的宫殿。
康熙也是借用诗经意境把这座殿叫做景福,希望仁宪太后住在里面享福。仁宪太后寿至七十四岁,确实是享了不少福,当顺治帝皇后时不得宠爱不算。
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乾隆的昙花阁时,也用了诗经意境,重建了一座景福阁。
明代洪武年间,藩属国朝鲜李氏王朝太祖叫李成桂,他按照明朝藩属国三门三朝的规制在汉城修建王宫,他也借用了诗经意境把它叫做“景福宫”,王宫大门叫做光化门。据说现在韩国把那座大门当作国门,经常有中国人带着旅团去那里参观。
韩国景福宫 韩国最大的宫殿,在韩国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在中国的地位
当时的朝鲜使用汉字作为文字,所以汉城、景福宫、光化门都是汉字的,它的文化也是汉文化。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世宗李祹(念陶),才组织专家学者编了一套朝鲜文字,世宗大王发布新文字的圣旨也是用汉字书写的。你看朝鲜的皇上也像中国一样,第一位称作“祖”,第二位往后都叫“宗”。不过,现在的韩国人已经忘本了,他们的新人都不认识汉字了,也就完全不懂自己的历史了,也根本不认识祖宗了。按照“没有文字便没有历史”的真理,韩国的历史应该是从世宗大王发布新字的《训民正音》开始算,那是李氏王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你看,它是按照明朝的纪年法的,当时在位的明皇是明英宗朱祁镇。
至此,宁寿宫后寑东路建筑群的一些景点参观暂告一段落。
下来咱们参观浏览宁寿宫后寑的西路。
西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