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知自己城市发展史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哈尔滨,就是其中之一。有着千年发展史的城市,却被很多的学者认为东清铁路建设后,才有了哈尔滨,真的很悲催!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金朝哈尔滨市区"万宝"、"松山"、"四方台"、"莫力街"、"平乐"5座古城,为拱卫上京"猛安谋克"城寨体系的一部分,居住皇室、"宗亲大族"。"猛安谋克"是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平时组织生产,战时征调从征。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雍正至乾隆年间,八旗驻防,在市区江南设置的牧场、"莫力街"和"大嘎哈"、"小嘎哈"、"西嘎哈"等居民点及沿江"网场",属吉林将军所辖八旗军马厂、副食生产基地和捕鱼"贡鲜"地点。江北双口面设置的水师营,则属黑龙江将军所辖水军自呼兰向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市)黑龙江(黑河市)等城运粮及江防的营寨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
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为了巩固政权,将哈尔滨周边的居民迁至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哈尔滨早在一千多年前,延江地带已经散落着女真(满族)和汉族的居民狩猎、打鱼、种植为生。皇统六年(1146年)和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前后,按拱卫上京《猛安、谋克城寨体系规划》己经将哈尔滨城区道里区的新发镇四方台村、太平镇松山村、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香坊区幸福乡莫力村、平房区东方红乡平乐村等地规划修建一批城落。 清朝初年,旗人为了巩固政权,迫使百姓举家迁徙入关,使哈尔滨市区的土地荒芜。 雍正、乾隆年间,按《"封禁、"屯垦实边规划》,在江南先将库叉河,俗称运粮河至阿什河沿江宽5公里地带划为牧场,设莫力街(马厂),后建小嘎哈、大嘎哈(香坊成高子镇)、西嘎哈(动力旭升街),并向东扩展了牧场。在江北设水师营,现前进乡双口面地带。
哈尔滨大部分的女真人及汉人同清兵入关,这里多处成了空城。清朝在京城稳固后,又将原住的旗人及汉人返回到故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七道街松花江边设有关渡码头,是官商行旅过往江南、江北的必经之地。 哈尔滨的商业也有久远的历史,1775年马家(马刚)烧锅在哈尔滨道里区薛家屯开办 ;1780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川心店屯,姜李贾阎四家分别开设大车店,因有大车从屯中穿过,故名川心店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为安置"京腔闲散人员",编制以双城堡为中心的《京旗移垦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道光五年(1825年)至二十七年(1847年)伐木盖房,建成3城、24旗营(120旗屯)。其中,哈尔滨市区13座旗屯,属东官所右翼3个旗营。道里区有厢红旗二屯;南岗区有厢红旗头屯、正红旗头、二、三、四、五屯;动力区有正黄旗头、二、五电,平房区有正黄旗三、四屯。这是哈尔滨市区里早期的村屯
京旗回屯,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实行的京旗回屯是清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经嘉庆、道光直到光绪年间,清廷先后移驻京师闲散旗丁3700多户,共15000多人,至今天黑龙江省境内的拉林、阿城、双城、哈尔滨、呼兰等地进行农业生产并练习满语骑射,这对当地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是金、清两朝的发源地,数以万计的京旗回屯,使得京腔与当地口音融合,形成了标准的普通话,这也是将哈尔滨话做为标准普通话的重要原因
旧称裤裆街,是哈尔滨较热闹的街道。这里是去江北的必经之路,也是商业较为集中的地方,早期这一带水泊、沼泽、小河纵横交错,草木繁盛,禽兽麋集,是一块沉睡的宝地。由于官渡在这里的设立,使这里很快繁荣起来! 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朝廷在这盖了很多官房,请来许多渔民开设网场,捕鱼贡鲜。据档案记载,1870年,有哈尔滨村民许成漠在此开设当铺。由此推之,裤裆街在1870年前左右形成规模。 裤裆街这一带最早大多都是官房。在这里较早拥有私产房的居民叫傅振基,是山西太原人氏,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温喜山的厨师,从1746年开始掌勺一直干到1776年才退休。为此温喜山把裤裆街一带荒滩地、七道街街口的官渡及渡口附近一段鱼场赏给了他。傅振基在七道街渡口附近开了一家小馆,一百年过后,这一带形成了近百人的定居点,即史学上所言"小渔村"的一部分。从香坊到七道街渡口,裤裆街是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 可以说傅振基是哈尔滨当之无愧的膳主。
在傅家甸和四家子中间有一处四幌的饭店和客栈。
为了办好京旗闲散的移驻之事,清政府在回屯区先期投入了大量经济开发所必要的启动资金和设备,仅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驻的五百户京旗治办房地、牲畜、铁器等就"用银十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九两"。另外,清廷还运用国家权力组织人力将大批荒甸垦为农田,这些均是闯关东汉民所无法企及的。然而,由于京旗闲散久居京华,耽于侈逸,致使耕地垦而复荒。于是,娴于农耕的劳动力就成为他们此时最为迫切的需求,这就吸引了数十倍于旗人的谋求生活出路的汉族移民的到来,使得该地区荒芜的土地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开发。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阿勒楚喀、拉林共垦旗地4908垧",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旗地已增至36278垧",在近半个世纪内土地增加了31370垧。至道光年间,在伯都讷、双城、拉林、哈尔滨及阿勒楚喀等地已相继开发出二百多万亩熟地。
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形成了很多人村落,商品基本可以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
清朝年间,哈尔滨就注重消防安全,在松花江畔设立一处驻有百余名消防官兵的营盘,这个门楼上悬挂着的是清朝的国旗—龙旗
由于哈尔滨地处中俄边界,清朝政府在哈尔滨设立的了交涉局,专门处理外事问题的的部门。这是交渉局的仪仗队员们在等待着外事活动的检阅
清朝时期的哈尔滨,滨江厅驻扎的练军、马勇们
清朝时期哈尔滨,司法体制已经完善,滨江设巡检兼司狱,这是滨江司法巡警们的合影
旗人恩祥是哈尔滨跑马占荒的最大的大地主,哈尔滨延江一带曾是他的领地,是哈尔滨响当当的大人物,就连兵勇、巡察也不敢招惹他
田家烧锅开设于咸丰年间,原字号为永兴德,后人略其字号,直呼其姓
帅气的吉林西北路兵备道道署之驻军,驻守在哈尔滨的清军
1897年,东清铁路总工程师尤格维奇与伯都纳副都统在哈尔滨施工现场合影
清朝时期哈尔滨的养病院
早期的滨江道,是哈尔滨最大的衙门,这里的人们没见过更大的官,道员出行,就前呼后拥了
1891年2月,沙俄决定兴建西伯利亚铁路时,就想在未来铁路的某一站上;修筑一条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直接与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各省通商";1893年2月,俄国学者巴德马耶夫向负责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献策说:"西伯利亚铁路不仅要修到海参崴,而且应从贝加尔向南深入中国1800俄里,直达甘肃、兰州……";
沙皇俄国一直把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它的既定国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即开始酝酿建设一条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把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其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在一起。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东清铁路。同年12月,俄国将铁路定名"满洲铁路",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正式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
东清铁路的建设,从河北、河南、山东等省招来了十多万工人,一时间哈尔滨人满为患,就这样所招的工人还不够,又到其他省份去招聘
这是道外七道街码头,这里也是内陆地区最繁
忙的码头之一
南岗下坎儿居住着很多的贫民,形成了贫民窟群
傳家甸十字街是当时滨江道最繁华的街道
警察街(现支谊路)因为警察局设在就这里而得名,这里也是哈尔滨重要的交通道路
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10几万俄国人在这里居住,大部分店铺都是俄国人或犹太人开办的,使得这里的生意非常红火
大量的平民在码头上卖苦力为生,以扛麻袋装卸货物赚些钱小钱来养家户口
建设中的中东铁路机械总厂,在一片草杂草丛中建设
1901年后在哈尔滨水道街(现兆麟街)重建了吉林铁路交涉衙门(现中共哈尔滨市委址)
哈尔滨市总商会成立
江帆林立的松花江畔
一些欧陆风情的俄式建筑在这座城市悄然兴起
早期的哈尔滨(香坊)火车站
哈尔滨人接收新生事物很快,外地女人还在裹脚时,早年的哈尔滨人就开始采用欧式婚礼,
三位儿童站在秦家岗房远眺傅家店全景
别开生面的天主教宗教仪式,令行人驻足观看
由日本修建的哈尔滨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