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蔡嘉雯 通讯员 洪恒亮

大一新生的四种骗局(暑期来了小心这些专)(1)

暑假来啦,各位同学喜大普奔,而骗子们也蠢蠢欲动,精心编织一个个充满诱惑力的陷阱。据厦门警方统计,每年暑期是针对学生诈骗的高发期。近日,警方发布典型案例,提醒注意防范。

领免费游戏皮肤?小学生被骗1万元

6月25日,厦门四年级学生小李(化名)拿着家长的手机玩起了游戏。不一会儿有个陌生人发来消息,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好奇的小李便添加了对方的QQ进行联系。

随后,小李在QQ中按对方的要求操作自己妈妈的微信。不一会儿,小李发现妈妈微信钱包里竟多出1万余元。其实这是小李在对方的引导下,将妈妈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的钱转了出来。

而小李还在疑虑这些钱到底哪来的时候,对方告知小李,这个钱是他的,现在必须转还给他,否则就报警。小李吓得赶紧将微信钱包中的1万余元分多次转给对方。收到钱后,对方让小李将他的微信删除,一会儿将用新的账号添加他,并送他游戏皮肤。小李信以为真,删除对方后却等不到对方新的好友添加信息,而所谓的免费游戏皮肤也未得到。直到父母发现,这才慌忙报警。

买东西能抽奖?初中生被骗近1500元

6月26日,初二的林同学正在家里刷微博时,看到有人私信称,购买一个商品后就有机会参加抽奖,林同学赶紧添加对方微信进行联系。

随后林同学下单了一双球鞋,并通过支付宝支付了399元。接着,对方就发给林同学一个二维码,让林同学用微信扫码抽奖。林同学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一个链接之后,发现自己抽中了一部苹果手机。林同学把截图通过微博私信发给对方,对方称林同学这个奖品可以折现,但要获取奖励,需要再买一单东西。

于是林同学又挑了一款400元的香水,接着通过支付宝扫码向对方支付了400元。之后,林同学又通过对方给的二维码,抽中了6666元现金红包。可这时林同学却被告知,要领取6666元现金红包,需要支付10%的“个人所得税”也就是666元。

可是当林同学转完666元之后,却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而所谓的球鞋、香水和“6666元现金红包”根本没收到。

留学生遭遇租房新骗局

6月2日,在新加坡留学的姜同学在厦门家中上网,她准备在新加坡租房子,就在新加坡的一个网站上发布了求租信息。6月7日,有个叫“风吹雪”的陌生人添加了姜同学微信,他问姜同学是不是需要房源,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对方给姜同学发了他房子的视频。姜同学看房子不错,就准备租下来。经商定,姜同学需要先付200新币(约合1000元人民币)的定金,若7月31日姜同学到新加坡现场看房子不满意,定金可以退还。

6月16日13时许,“风吹雪”通过微信语音电话联系姜同学,说他在新加坡买不到双卡的苹果手机,他想在淘宝买手机寄到姜同学这,让姜同学去新加坡的时候帮忙带过去。姜同学答应了,就把厦门的地址提供给他。

不一会儿,对方说自己卡里的人民币不够,还需要3009元人民币才能下单买手机。等他之后把新币转成人民币,再还给姜同学。姜同学心想,反正过一个月自己就要回新加坡了,而且对方有房子也有手机,应该不会是骗子,于是就通过网上银行转账3009元给对方。

没几天,姜同学在留学生的微信群里看到有人举报“风吹雪”是骗子,用租房信息骗取定金的套路骗人,姜同学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假期要注意提防以下几类骗术:

1.兼职刷信誉:骗子通过网页、招聘平台、QQ、微信、短信、抖音等渠道推广兼职广告,以开网店需快速刷新交易量、网上好评、信誉度为由,招募人员进行网络兼职刷单。骗子利用话术诱骗被害人,在其提供的链接或者APP上进行购物付款操作,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一般在刷单过程中,被害人刷第一单时,骗子会小额返利让被害人尝到甜头,当被害人刷单交易额变大后,嫌疑人就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返款并将其拉黑。

2.返利:骗子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发布信息,称有发红包返利活动拉人入QQ、微信群,诱导被害人转钱,实施诈骗;或拉人入QQ、微信群,以明星、网红粉丝福利、返利群等为名,让被害人认为是追星活动,诱导被害人在群内发红包或者点击群内链接付款充值等,最后将被害人踢出群,从而实施诈骗;或骗子通过加被害人微信、QQ,谎称和男(女)朋友分手并获得一笔赔偿金想要报复对方,受害人发红包将会返还更多,从而实施诈骗。

除此之外,学生在假期还容易遭遇冒充客服、贷款类骗术。

编辑:豆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