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
他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教育界的巨人。朱熹的理学思想极受官方推崇,贯穿元、明、清三代,将沉寂千年的儒学重新推上巅峰。
他还致力于建设书院教育,其中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一代宗师朱熹声名远播,朱元璋还曾攀亲附会是他的后人。
然而,理学大师光环之外,他也绯闻傍身,流言不断。有人指责他嘴上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私底下却和儿媳私通、纳尼姑为妾。
朱熹画像
朱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第一,朱熹是鼓励民间互动的博爱官员朱熹出生于两宋之际,连年征战,民生多艰。除了著书立说,他以实际行动,改进了民间救灾体系。
1167年,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发洪水,庄稼被淹,饥荒暴乱随之而来。县衙的余粮很快用完,知县便向朱熹求助。
救灾如救火,朱熹一边向上级建宁府借粮食,一边向本地富户借。为了鼓励他们出粮,朱熹承诺粮食借贷算二分利息,灾民来年会将本息一起归还。
此政策一出,官员和富户便慷慨解囊,顺利度过灾年。此外,朱熹建了一间社仓,即专门赈灾的粮仓,其粮食就来自官府收到的利息粮。
朱熹雕像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朱熹成名后,还被派去平定湖南农民起义,与朱熹同行的王蔺,坚持斩草除根。朱熹则认为严刑峻法,不能从根源上阻止暴力,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改善社会风气。
湖南的岳麓书院,就是在他的坚持下得到扩建,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但他的举措也得罪了政敌,为他后面的争议埋下了隐患。
第二,他是“迷信”的风水大师痛失长子后,朱熹特意请人计算良辰吉日,不惜延期一年才举行葬礼。他还亲创了“灰隔法”,来减少传统下葬方式对遗体的损坏,具体就是在棺椁内外,多加一层石灰、沙土。
这种做法,也是受到宋朝“死者为大”的风气影响。人们为了给过世的亲人尽孝,常常过于讲究,乃至铺张浪费,即便是朱熹也未能免俗。
朱熹画像
朱熹母亲去世之后,朱熹挑选了一方风水宝地,为母亲建坟,同时在附近建了人生中第一家书院——寒泉精舍。
“寒泉”一词,也出自《诗经》中孝敬父母的典故。在守孝的岁月里,朱熹完成了自己教育思想的构建,也为以后发展书院教育打下了基础。
第三,朱熹是被严重污名化的党争牺牲品有多大能力,就要承受多大的诽谤。朱子有许多“见不得人”的轶事。
传闻中,朱熹虐待母亲,私生活混乱,纳尼姑为妾、染指儿媳。平日里,朱熹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一个道貌岸然、为老不尊的伪君子!
朱熹画像
不过,事实到底如何?
一、关于对母亲的不孝,从朱熹为母守孝5年之久来说,此事不足为信。另外,朱熹不仅没有染指儿媳,更是在原配去世后终生未娶。
朱熹与尼姑的逸闻也是假的。当时朱熹做漳州知府,身为儒家弟子,反对佛教消极思想,因此勒令当地尼姑还俗,才招致了报复。
可是,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事实,这又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朱熹原话“去人欲、存天理”的语境是他劝导君王做事,要本着去除私欲的原则,为天下百姓着想。
程颐画像
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则是由程颐提出的,当时有人问程颐对寡妇再嫁怎么看?程颐认为寡妇和鳏夫一样,不宜再婚嫁。那人又问:“要是不嫁(娶)就饿死了呢。”于是便有了这千古名句。
而程颐和朱熹强调的是,男女都应守节,不是单单要求妇女,而这也是一种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儒家说“礼不下庶民”,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繁文缛节也不必过度苛求。
但朱熹确实鼓励妇女“主内”,也就是承担家庭教育的职责,因为社会教育缺失,女性需要以家训、家规等形式,来完成对子女的启蒙教育。
那么,朱熹为何陷入诸多丑闻呢?政治斗争。
朱熹在世时,他的理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崇,反而得罪了权相韩侂胄,因此被诬陷了许多违反人伦的罪名。这与欧阳修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政敌污蔑与外甥女乱伦的戏码,如出一辙。
欧阳修画像
二、纵观朱熹一生,他在社会治理、哲学、教育等领域的成功并非偶然。比如社仓制和王安石推出的“青苗法”十分相似,为什么王安石就失败了呢?
因为青苗法不符合现实,把粮仓设在县衙,根本无法覆盖贫穷的乡村地区。朱熹则能够很好的参照现实推进改革。
同理,周敦颐,程颐,程颢等人身为理学的开创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实现“理学中兴”。实际上,朱熹也是死后,才得到平反,并在宋理宗的支持下逐渐脱胎入圣。
理学思想成为官学,是儒学与封建政治磨合后,逐渐成为统治工具的漫长过程。之后的王朝政治和文化制度,都处于理学的笼罩之下,成为帝制时代的中国赖以延续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