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1)

近日,关于教师轮岗,又有新动静。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新学期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

根据轮岗市级政策指引,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北京市东城区表示,将用3年时间,实现义务阶段学校干部教师100%交流轮岗。

对于教师轮岗制一线教师们褒贬不一。

认为交流轮岗制可以激发校园活力的老师,他们的理由有以下:

1.交流轮岗制,可以权衡优质教育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抑制“择校热”等问题。

2.借助交流轮岗制,能帮带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交流轮岗制,避免使长时间在同一个学校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

4.交流轮岗会让学校的工作氛围产生新的化学变化,从而激发老师们的工作激情。

5.为改善乡村学校教育落后情况,给予了一定软件支持。

认为交流轮岗制是一种折腾浪费的老师,他们的理由有以下:

1.增添交流轮岗教师交通和生活成本,尤其是交流至乡村学校的教师。

2.不利于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以及学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3.有学校的排位低老师被轮岗,会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

4.很多教师选择被轮岗交流,只是为了下到乡村学校,获取阅历,以便职称评定获取优势。

5.缺乏科学选派轮岗教师制度,会导致校园内人际关系紧张。

那么,教师轮岗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1

新学期,教师轮岗将带来哪些影响?

发布会当晚,央视《新闻1 1》栏目连线李奕。就此次教师轮岗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李奕作出解答。

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2)

学校层面:轮岗不仅是操作问题,更是认识问题

1. 优质学校愿不愿意让校长或师资流动起来?是行政命令让学校不得不流动,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有流动的需求?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仅是操作上的问题,更是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人为的把学校分成优质的和不优质的。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改革过程中,校长已经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没有哪一所学校的资源和老师是学校所独占的,而是要为更多学生,更广阔的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服务。

在单体学校到学区和集团化的改造过程当中,校长和教师的思路和站位已经从单体学校所谓的优质、拔尖,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当下能够进行这样的流动,正是在这样的认识改革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推进。

2. 教师轮岗,是将更多年资高、荣誉高的教师流出去,还是将更多年轻教师留出去?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试点,在这样的干部、教师流动过程中,不仅是按照职称或者荣誉高低来流转,而是因岗因需来决定调动的比例。

比如这一次在“双减”大背景下,我们更关注学科组、年级组层面上怎么发挥作用。因此,流转人员中既有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也有适合做课后服务,适合做作业研究和考试评价研究的不同岗位的教师。

3. 任何一所学校优质核心资源就是教师,学校的好教师流转出去,要多久才能回来?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既有教师本人的能力素养和个人魅力,但更多的是教师基于共同打好的学科基础,在学科组和年级组当中整体的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中央文件当中特别提到了这两个基本的育人单元。

在育人单元的整体控制下,教师的作用和集体备课组、年级组作用同时发挥,才能促进好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北京很多区还在探索优秀校长教育联盟、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通过多种合作共同体和教育研究组织来促进校长和老师间的横向交流,这也是提高和保证质量的有效办法。

教师层面:充分考虑教师感受、业务成长

1. 教师愿意流动吗?特别是跨区轮岗,教师愿意不愿意?

轮岗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教师感受、业务成长,以及学校服务质量和学生实际获得之间的关系。

在之前探索实践中,我们尝试过将海淀区、东城区的老师,流转到延庆或密云等远郊区县,时间一年或者三年。但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的匹配度未必达得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这次提出设置在区域内的流动,特别是在过去已经较成熟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内部进行轮岗,就是在教师生活空间的变化和岗位流动特色的统筹度上,能够兼顾其发展的需求。

而对跨区域、远程的干部、教师流动,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线上双师工程”的办法。依靠本地教师,同时把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属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流转出去,指导本地老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服务水平。这也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一种有效的办法。

当然,教师轮岗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荣誉认定也是重要的引导和杠杆。

学生、家长层面:学生会收获更好的教育服务

1. 教师轮岗,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家长愿不愿意?

在学校中,毕业年级的教师把孩子送走后,会被重新调配到起始年级或其他年级。其他的教师调动在学校也很正常,所以新学期教师轮岗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部分家长的担心,比如教师变动让孩子不习惯,或者轮岗教师不如原来的教师教得好等,这样的心态和猜测我们特别理解。实际上,在四五年前,我们已经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北京的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已经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也就是每一所单体学校都是在一个学区和教育集团内部。

因此,家长把孩子送到一所学校,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课程、教师服务等),可能是一个区域和集团所供给的。教育资源由过去单一的学校供给,变成区域的集团化的供给,孩子的实际获得应该说是更好的。

社会层面:大面积教师轮岗对学区房“热”带有化解作用

1. 大面积推进教师轮岗能否解决学区房“热”的问题?

教育影响很大,连着千家万户。在推进工作当中,我们关注到这次中央和北京市的“双减”文件当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干部教师的流动。但是作业的改革、课后服务的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必须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优质服务的整体提升。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家长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肯定会影响到其对学校的选择,对学区房的这种认定等,我相信肯定带是有化解作用的。但是,我们在推进过程当中,是更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服务于孩子,自然会带来周边环境和资源的相应变化。

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3)

2

跟以往比,这次教师轮岗有什么不同?

轮岗消息引人关注,但这并非北京首创。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要求,旨在实现县(区 )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现在查阅教师轮岗报道,在2010年,就有“北京新学年开始区域内轮岗,共享优质资源”的新闻。

为什么大家的感受并不明显呢?

有研究者此前已经指出,“我们对教师流动的现实态度依然停留在手段式的工具性价值上,还没有真正从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实现的高度来把握和认识教师流动”,少数学校不严格执行轮岗政策,出现抵触轮岗、消极轮岗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之所以一直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师轮岗,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建设所谓“强校”“优质校”的迷思,通俗来讲,就是“名校情结”。这并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名校本身也会阻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两方面的阻力,让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在有些地方,只是应付性、象征性、点缀性地轮岗。”

教师本人也未必愿意轮岗。某教育强区中学教师向记者坦言,如果让她选择,她不愿意轮岗——轮岗学校可能离家更远,生源质量也会差,教起来更费劲。

此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屏、张雅楠等人对北京某区县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他们的交流意愿。结果显示,教师流动意愿整体较高,阻挠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是“不能照顾家庭”,“需要重新熟悉教学环境和建立人际关系”,还有人担心无法回到原来的学校。

熊丙奇表示,以前由于没有常态化的教师轮岗制度设计,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着几种异化情况。一是象征性地由强校帮扶弱校,选派部分教师到薄弱学校去,实际上还是进一步强化强校的地位;还有一种则是把“不听话”的教师纳入轮岗的范畴,把轮岗作为一种权力甚至惩罚措施。

“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师交流轮岗是针对全员的。这样一来,以前教师关于交流轮岗的一些想法就不存在了。”熊丙奇说,此时,轮岗成为教师的职责。那么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按照全员交流轮岗的新情况,来设计教师奖励和评价体系。

以前,教师是“单位人”“学校人”,现在,教师是“区域人”“系统人”,教师的利益和相关资源分配要在整个教育系统内进行。熊丙奇说,长远来看,需要建立和教师轮岗制度相适应的教师待遇、权利保障以及管理、评价制度,推进学校办学制度以及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

现在的轮岗,主要还是学区内的轮岗,有没有可能跨区轮岗呢?

李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跨学区的轮岗“是一直以来感到比较难的问题”。现在对于跨区域远程的干部教师流动,主要采用线上“双师课堂”形式。

熊丙奇说,如果要教师跨区轮岗,就涉及更深层次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前那种按区县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模式就不再适用,得变成由省级财政统筹教育经费,“这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熊丙奇介绍,以日本为例,教师每三到五年就要轮岗一次。为了和轮岗制度配套,日本所有的义务教育教师都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教师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避免了教师人事管理权限制在学校层面。

“我认为,先做到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在此基础之上,加大省级财政对整个义务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可以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区域之间的办学差距。这些都需要分步进行。”熊丙奇强调。

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4)

3

教师轮岗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吗?

对于教师轮岗,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认为,轮岗制度确实能让平头百姓找到“打土豪”的感觉,但简单的校长、教师轮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问题。相反,还有六个方面的隐忧。

忧之一:会不会打破教师原来的生活结构

社会化程度越高,人的适用性越差。教师原有的,已经习惯的周边关系被破坏,肯定会引起教师的不适应,甚至心理焦虑。

中国是个“找人”的社会。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是需要“找人”的。“找人”就是找安全感。几乎所有人在“找人”上花了很多时间。

一旦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原有的熟人关系就会改变,就需要再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去“找人”。轮岗的经历或将成为“找人”的历史。说好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忧之二:会不会不利于校本课程的研发

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环境和资源而慢慢生成的。了解、熟悉、分析、研发校本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否则,简单粗暴的校本课程也只是纸上谈兵。

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5)

忧之三:会不会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沉淀

校园文化不是立竿见影“打造”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积淀。校园规则也是这样。没有了积淀的文化和规则往往都是强者为王。

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圈子”的成长。教师队伍过多过快的流动,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是名师成就了名校,还是名校成就了名师,这是一个辩证问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水土不服”情况的肯定会出现,“平均”也就伤害了“公平”。

忧之四:会不会让每一所学校都走向平庸

话说“学校是校长的作品”,“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既然是校长轮岗制,三五年一轮岗,就会使得有些校长走在创造的路上,有些校长走在背锅的路上,有些校长会成为“擦屁股”专业户。

最后让学校成为“没妈的孩子”。这样,好校长的偶像,好学校的模型会渐渐暗淡。也许,将来,谢家湾小学与刘希娅,田字格小学与肖诗坚,范家小学与张平原这样的典型就再难出现。

教师轮岗交流模式(轮起来易)(6)

忧之五:会不会让个别学校实行“三光”政策

现在,学校公用经费都是国家拨款。很多学校的经费是充足的,还有一些学校的公用经费根本用不完。短期的校长轮岗,会不会让个别学校实行分光、吃光、送光的“三光”政策呢?

忧之六:会不会加剧用人腐败

人事大调整之时,就是请客送礼走后门大流行之日。如果没有特别有效的监管(说实在的,上头越说“监管”,我越不相信监管),用人腐败可能会愈演愈烈,校长、教师的轮岗很可能只是“换一批人发财”,而与“教育公平”的初心背道而驰。

对于教师轮岗,你怎么看?

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