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1)

2009年2月,俞丽拿在国家大剧院深情演绎《梁祝》

如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已诞生60年。作为中国人,再听《梁祝》,熟识戏曲的人不禁莞尔,这小提琴曲中时不时透出几分越剧咿咿呀呀的味道;若是不懂戏曲的人只觉得有一种骨子里生出的亲切,这亲切,便是由“民族化”根植下的。

1959年,在“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号召下,上海音乐学院一群初出茅庐的小伙儿姑娘们着手创作《梁祝》。那时,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会享誉中外,但回首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何占豪豪迈地说 :“这是那一代青年必然的创作。”

文/马飞羽

摘自《国家大剧院》2019年10月刊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1.让西方乐器说中国话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2)

2017年7月,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第450场特别策划之中国交响巨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曲作者之一何占豪先生,为现场观众解析《梁祝》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情节发展在音乐上的表现,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摄©牛小北

何占豪1933年出生,按他的话来说,他自己就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在青春正好的年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胸腔里满是建设国家的热血。20世纪50年代,何占豪已是文工团中的一员,因喜爱音乐被分配到杭州的越剧团演奏民族乐器。

那时,大量西洋管弦乐传入,听过西方音乐丰富多变的旋律,何占豪等民乐表演者不禁为民族乐的单薄有些担忧,继而萌发了对音乐发展中民族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彼时盘桓于何占豪脑海中的是怎样将底蕴丰厚的西方音乐介绍给更多中国老百姓,抱着这样的念头,二十多岁的他毅然决定做一名小提琴高龄初学者。为了考取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何占豪需要两周一次前往上海学习小提琴

上海和杭州于现在而言不过是高铁几十分钟的车程,但放在60年前,就是五个小时的跋涉。越剧团的表演工作不可不顾,在这样的情况下,何占豪每一次从杭州到上海的奔波都意味着一天一夜不眠不休

越剧团每晚表演结束往往已是半夜11点,为了第二天早上的课程,何占豪只得一下舞台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杭州火车站,搭上凌晨前往上海的火车。“哐嘁哐嘁”, 火车车轮紧贴着铁轨辗过的轰响冲击耳膜,就在这样的嘈杂中,月落日升,天色渐白。五小时的颠簸之后又是一小时的徒步,如此才能将将赶上八九点的课。

两个小时的课程之后,是同样辛劳的归程。连轴转地赶回杭州,坐下,又是新一场越剧开幕。凭借这样的毅力,何占豪顺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下乡是那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必修课,本就是抱着为老百姓演奏西方音乐的理想,何占豪自然兴致勃勃地带着准备许久的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的曲目在田埂间为农民们演奏。然而,一曲终了,与农民听众简短的两句对话却让何占豪记了一辈子。

“好听吗?”

“好听!”

“听得懂吗?”

“不懂。”

农民们对从未有耳闻的阳春白雪毕竟只有一时的新奇之感,没有共鸣,音乐的生命力也就去了大半。何占豪至今仍然记得一位位农民相继离开现场后眼前空空如也的场景。饱富热情的演奏换来这样的结局,一行同去的同学都发了懵,失落而归

时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支部书记的刘品听闻了同学们的境遇,顿悟小提琴曲在中国传播的困囿所在,当即拍板,邀请何占豪等人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何占豪也在这样的经历后反思,他逐渐明白,研学西方音乐并不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终点,相反,让西方乐器说中国话创作带有民族特色、与老百姓生活相契的作品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之义

2.“一圈一点”出《梁祝》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3)

©图源于网络

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们就开始尝试用小提琴的手法改编一些传统曲目,并在上海的天桥上、广场上进行实验性的演出。

当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曲在街边响起,行色匆匆的路人不再一走了之,反而聚集在一旁,用心聆听音乐语言的表达。音乐中的情感被普通群众捕捉,小组成员们倍受鼓舞,他们明白,自己的方向走对了。

但这些毕竟只算是小打小闹,说到后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功不可没。在《梁祝》创作50周年的采访中,《梁祝》作曲家之一陈钢朗声说道 :“是孟波老师‘一圈一点’才有了《梁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鼓励学生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庆祝新中国华诞。何占豪等人已经创作出一首小提琴四重奏版本的《梁祝》,并且受到当时来上海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乐团的赞赏。

名声在外,学校希望一部更为正式宏大的小提琴民族创作能够提上日程。新中国华诞,主题自然要大、要切合时代,因而同学们构想出大炼钢铁、女民兵这两个呼应时代主旋律的主题,以爱情为基调的《梁祝》则被他们笑称为凑数之选,半开玩笑地一同提交了上去。

可审批主题的孟波对此却独有见解,他说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他综合考虑了小提琴悠扬抒情的音色特点和何占豪对越剧《梁祝》音乐元素的熟谙程度,反倒认为以此为主题最为合适,也最有可能出好作品,更何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世名篇,绝不止讲述爱情这么简单。于是他大笔一挥,在《梁祝》的方案上画了个圈。正是这一圈确定了选题方向,让《梁祝》有了面世的可能。

而“一点”则又是另一个故事。创作出《梁祝》的初稿后,何占豪与陈钢共同演奏,向领导老师征求意见。《梁祝》的旋律凄美悲怆,让现场的听众很是动容,然而,到了“投坟”,乐曲戛然而止。

孟波不禁眉头紧皱,他问 :“为什么没有‘化蝶’呢?”何占豪义正言辞地回答 :“人死了不会化蝶,新中国的青年不相信迷信。”孟波笑了,他坚持道 :“必须有‘化蝶’。”他细细向两位执拗的年轻人讲述“化蝶”背后的浪漫主义笔调以及其中反抗封建礼教的隐喻。

经过一番点拨,何占豪和陈钢才恍然大悟孟波的执意所在,重新修改音乐的主线,在爱情绵柔主线的基础上加上了反映抗争和期待美好未来的旋律。孟波的这“一点”即是画龙点睛,为《梁祝》的终段增加了余音绕梁之感和更值得揣摩的深刻主题。

3.人民的也是世界的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4)

©图源于网络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一炮而红。

《梁祝》被听懂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回忆,曾经有一位老农民激动地对他说:自己听《梁祝》磨坏了六盘卡带,那定是听过了百遍、千遍。后来,这位农民还动员全村人一同包下了中山公园音乐堂,诚邀北京交响乐团和他共同为农民们再奏一曲《梁祝》。“农民包场听交响音乐会,是从《梁祝》开始的。”盛中国说。由此也足见《梁祝》对农民影响之大,与其情感共鸣之深

《梁祝》被世界听懂了,1960年,《梁祝》在莫斯科登台。往后,它走得越来越远,成为了世界经典乐曲中难得的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作。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成为了《梁祝》最忠实的粉丝,她不甚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本的故事,但对她而言,这份情感并不陌生。她为之感动,也为之付出。西崎崇子成为了《梁祝》国际传播的重要推动者,她带着《梁祝》,足迹遍布亚洲,远赴欧美。

▼西崎崇子演奏何占豪、陈钢《梁祝》

《梁祝》经久不衰,常演常新。2009年,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化蝶 50 年——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50周年音乐会”,全新钢琴协奏曲版《梁祝》也在演出中亮相。2018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的旋律被融入其中,反哺传统戏曲,更增了几分爱情的温婉绵长。如今,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支点创作的音乐剧《真爱 梁祝》也准备在2019年年底登上舞台。

何占豪和陈钢都曾说过 :“《梁祝》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梁祝》在主旋律中脱颖而出是偶然,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走在一起也是偶然。隐匿在其后的必然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激情,是在树立国之自信节点对民族和世界的深刻求索,是秉持于心的为人民创作的信念。当这些汇集于一点,《梁祝》的旋律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梁祝》卡片

剧目ID:

演出名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首演日期:1959年5月28日

首演地点:上海兰心大戏院

孕育:

1958年8月9日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立

1958年10月孟波圈定《梁祝》为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作品主题

1958年10月至1959年2月何占豪与丁芷诺合作谱写《梁祝》

1959年2月至5月何占豪与陈钢合作谱写《梁祝》

1959年5月4日《梁祝》于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进行校内首演,何占豪担任小提琴独奏,陈钢担任钢琴伴奏

诞生: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开演出,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再现:

1960年10月5日曹鹏指挥全苏广播乐团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1周年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梁祝》,这是《梁祝》国外首演

1978年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灌录《梁祝》唱片

1997年7月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在美国好莱坞演奏《梁祝》

2009年5月27日化蝶50年—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50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8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录制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曲《梁祝》融入其中

最新资讯尽在

《国家大剧院》2019年10月刊

售价:25元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5)

国家大剧院出品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6)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7)

梁祝源自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梁祝背后的故事)(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