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2)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3)

九月,似乎是属于张爱玲的,她从九月中来,又在九月中去。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一幢没落贵族的府邸。这里便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家。

颠沛流离的一生,她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对张爱玲而言,生活如袍,烦恼如虱。她亦曾写:“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4)

亲情

父亲张廷重:给她温情,又予她伤痛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5)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6)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7)

张爱玲父亲张廷重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天才梦》

对于张爱玲来说,家或许是“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丽的袍”。

对于父亲张廷重,张爱玲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喜欢我”这样的话。虽然她总要在前面加上些定语:“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我知道”“在寂寞的时候”这些字眼,可谓百转千回,痛定思痛。或许,在她成年后回忆过往并落笔之时,不仅理解了父亲的寂寞和痛苦,也从心底谅解了他。相比于母亲这一方面的刻板,父亲对儿时的张爱玲毋宁说有着更多的温情。

晚年张爱玲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回忆:

“有一次在多伦多街上看橱窗,忽然看见久违了的香肠卷——其实并没有香肠,不过是一只酥皮小筒塞肉——不禁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到飞达咖啡馆去买小蛋糕,叫我自己挑拣,他自己总是买香肠卷。一时怀旧起来,买了四只,油渍浸透了的小纸袋放在海关柜台上,关员一脸不愿意的神气,尤其因为我别的什么都没买,无税可纳。美国就没有香肠卷,加拿大到底是英属联邦,不过手艺比不上从前上海飞达咖啡馆的名厨。我在飞机上不便拿出来吃,回到美国一尝,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尔吃我父亲一只的香肠卷。”

这里既是对早年上海美食的怀念,更多的也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父亲的怀念。

但这一切温情都因为家庭关系的龃龉终止了。父亲母亲在金钱上的斤斤计较,母亲和后母之间女性的忌恨,使得敏感叛逆的少女招致了不留情面的致命毒打,导致了父亲和女儿的惊世骇俗的反目。

从张廷重的角度来说,这么些年来,女儿一直跟着自己,受教育、被养活,他也一直器重她,没想到最终女儿还是倒戈投奔母亲,这怎能不让他伤心失望,乃至愤怒?何况还有后母在一旁添油加醋地渲染?

从张爱玲的角度来说,有生以来第一次被父亲当着众人的面,拳脚相向,心里不仅有诧异有伤心有痛苦,还有难堪和仇恨。最重要的是,父亲默默无闻,女儿却成了炙手可热的作家,她把这些生命中的琐碎和惨痛写进了她传颂后世的作品当中。当父亲和一般的读者一起看到女儿写下的那些成长的伤痕和家庭的记忆,尤其是那些不足为外人所知的家庭的龃龉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欲说还休的吧!

不管怎么说,父亲的暴虐昏聩行为彻底斩断了父女之间的情分,暴打的伤痛经由不断的阅读和传播永远地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伤口上。可堪告慰的是,人们在张爱玲早年的作品中,看到那个昏聩暴虐的父亲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孕育和培养了一个天才的作家。在撕裂和毁灭了张爱玲关于世界的种种温情和美好的想象的同时,也促使她建立起另外一个清冽冷酷但却真实理性的世界。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8)

友情

闺蜜邝文美:后半生最温暖的慰藉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9)

张爱玲闺蜜邝文美

“每次想起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很可能错过认识的机会——太危险了。命运的安排多好。”

张爱玲的这句话是说给她的终生挚友邝文美听的。

从1952年底在香港初识缔结深交,到1995年7月25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给香港的邝文美写下最后一封长信,不知不觉间她们的友谊已经绵延了整整43年。

初识之时的她们俊眉修目、风华正茂,对人生充满热望和憧憬,告别之际她们已经鸡皮鹤发、耄耋将至,感慨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坎坷流淌的岁月、苍老病痛的身体、欲说还休的情谊、跨越时空的私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们鱼雁往返的六百多封书信当中。

一见投缘的张爱玲和邝文美,一边叹息着相见恨晚,一边感慨着正当其时,而相处愈久,感情愈深。像张爱玲这样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简直无法想象她能够如此这般毫不吝啬词汇地夸赞一位同性的友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好——每一方面都好——而一点不自满的人。描写坏人容易,描写好人难。以后我写好人的时候应该容易一点。”

曾经经历过亲情的伤害、爱情的伤害等千疮百孔感情的张爱玲,却意外地收获了美好的友情,对于一个在感情上已经冷到骨髓、对人间百态除了苍凉和悲悯之外,不再有其他感情奢望的张爱玲来说,这份友情成了她后半生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

面对这样天赐的友谊,张爱玲所能做的就是在离开香港到美国之后,和邝文美保持书信往返直到生命的终点。

1955年10月,张爱玲离开香港奔赴美国,她写的第一封信是给邝文美的。信中说轮船驶离码头,“别后我一路哭回房中,和上次离开香港的快乐刚巧相反,现在写到这里也还是眼泪汪汪起来。”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0)

晚年的邝文美和宋淇夫妇

1995年7月25日,张爱玲写下了给邝文美、宋淇夫妇的最后一封长信,信中身体、房子、作品以及金钱,事无巨细,无一不有交代,不是告别胜似告别,冥冥中似乎知道这就是她向一生挚友的最后的嘱托。

1995年8月9日,邝文美向张爱玲发出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通信。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去世,所有遗产均赠与邝文美、宋淇夫妇所有,外界一片哗然,其实张爱玲早就把这一切安排妥当。无论岁月怎样流转,张爱玲和邝文美之间真挚的姊妹情谊永远不变,一朝相知便是永生知己。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1)

爱情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照片背后的留言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2)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虽短短三年,却是她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12月,胡兰成翻阅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读到张爱玲的《封锁》,“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他从苏青那里取得张爱玲家的地址,登门求见。可惜未被接见,他只得留下字条,本来未抱什么希望,不料第二天张爱玲回电,二人开始往来。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胡兰成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纯洁的情愫开出的第一束花朵。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此时的胡兰成已续娶英娣为妻,然而,他与张爱玲两心相印,两情相悦,两颗相爱的心历经磨难贴近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撞击出绚丽的火花。他们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就是张爱玲式的性感,讥诮、冷漠、带着置身事外的居高临下,却又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这次婚姻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小劫)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3)

丈夫赖雅:倾心伊,痴爱伊,依赖伊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4)

张爱玲与赖雅

1956年2月13日,张爱玲填写了美国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申请书,申请的理由来源于经济方面的压力,希望能够免费栖身以完成已经动手在写的小说,并很快获得答复,驻营时间从这一年的3月13日开始到6月30日为止。正是在这里,她邂逅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美国剧作家赖雅。那一年她36岁,而他已经65岁。

初次见面,他们没有来得及交谈,第二天才有几分钟的短暂交谈,彼此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爱玲觉得赖雅高大和蔼,赖雅觉得张爱玲庄重大方。不久,两人开始单独来往,并先后到对方的工作室做客。到了这一年的五月,他们已经觉得越来越投机。

在他们对彼此越来越依赖的时候,赖雅却要离开文艺营了。7月5日,在萨拉托卡泉镇暂住的赖雅收到了张爱玲的来信,告诉赖雅她已经有了他的孩子。考虑到未来的种种,赖雅毅然写信向张爱玲求婚。信刚刚寄出,第二天赖雅又接到张爱玲的电话,说她明天将亲自从纽约赶到赖雅所在的小镇,以共同面对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这天晚上,他们共进晚餐,之后有一场深入的谈话,赖雅当面再次向张爱玲求婚,但是,他坚决地阻止要这个孩子,之后他们暂时分开。

这一年的8月14日,张爱玲和赖雅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注定要经受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他们新婚刚刚两个月的时候,赖雅就因为中风而病倒。10月底赖雅的身体基本恢复,但到了12月份再次复发,直到1957年1月20日,他才能够出门远行。

1961年11月初,张爱玲离开旧金山飞往台北,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她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和惊喜,就在她沉醉于花莲独特的民风民俗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不好的消息,赖雅在去华盛顿女儿家的路上再次中风。得知赖雅的病情已经在女儿霏丝(赖雅和前妻所生的女儿)的照料下渐趋稳定,张爱玲决定还是按照她的原定计划到香港。

1962年3月16日,在赖雅的千呼万唤中,张爱玲终于乘上飞往华盛顿的航班。看到张爱玲步下飞机,赖雅简直喜悦万分。家,有张爱玲在的家,已经成为赖雅心中的光明所在,每次走向家的路程就是走向他的光明和他的爱的旅程。偶尔他们还会去戏院看戏,在一片安然静好中度过了赖雅的71岁生日。

在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中,赖雅的身体却一天天地衰弱下去,张爱玲也各种小病小痛不断。后来赖雅一跤跌断了股骨,活动能力受限,张爱玲在写作翻译之余,还要担负起照料赖雅的工作。瘫痪两年后,赖雅的情况更加糟糕,大小便失禁,这是张爱玲无从预料的。

1967年4月,她带着身体已经非常衰弱的丈夫离开迈阿密转赴牛津,没有向任何人告别。1967年10月8日,赖雅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在麻州康桥去世。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文字来源于公众号:三点整、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张爱玲人生经历 颠沛流离的一生(15)

欢迎关注

订阅2018《青春》 关注青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