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蓬莱阁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历史上,苏轼在蓬莱为官的时间仅有短短五天,是何原因能让当地百姓如此怀念,又是何原因能为蓬莱留下如此的云云名迹?
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是浪迹天涯的一生。北宋元丰八年,已被流放黄州苦闷煎熬六年之久的苏轼,在新一轮的政权交替后,终于得以启用。这次,他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登州知府,相当于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这正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还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苏轼在蓬莱做了五天的知府,总共呆了不过二十几天的时间,然而在蓬莱这些日子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踏踏实实做数件好事,让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永恒。
一
苏轼与蓬莱诗词
元丰八年苏轼被贬谪登州,五日之后便调任礼部侍郎,在登州任上时间虽然极短,但苏轼留下的诗作却极多,尤以海市诗最为著名:
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岂有贝阙藏珠宫。
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建筑,在苏轼的笔下,蓬莱阁正式成为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倘若没有苏轼当年的佳作,可能就没有现而今蓬莱阁名满天下的盛况,同样,若是没有蓬莱阁的仙气,也可能就没有了苏轼这留存下来妙笔生花的锦绣华章,可见,苏轼与蓬莱阁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留下佳话无数了。
二
苏轼与蓬莱海防
虽然苏轼只在登州任上五日,但他在任期间上书就海防向朝廷提出建议,谏言不仅行文优美,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颗炽热报国的拳拳忠心。
众所周知,登州是北方著名的海军要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苏轼也深知登州对于大宋王朝的重要,当时的登州北部接近辽国,随时可能爆发战事,处在国防前沿,而在登州的数日里苏东坡发现这里的防御不尽人意,立即向朝廷进奏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在《议水军状》中,苏东坡首先分析了登州在防御东北少数民族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接着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示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的忧心。奏请之下,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正是在苏轼的努力下,宋代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明代更是大兴土木,将其扩建为备倭城,做了如此多的好事,登州百姓自然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此后,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轼的画像,苏公祠门口,曾有一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短短一联,便把苏轼对蓬莱的影响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
苏轼与蓬莱美食
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等。仿佛不管走到哪里,苏轼都能因地制宜,烧制出美味的佳肴,以飨口腹。那么,苏轼在蓬莱有发现美味吗?有的,苏轼在《鳆鱼行》的第一句就说到:
渐台人散长弓射,
初啖鳆鱼人未识。
宋代所说的鳆鱼,就是如今海八珍之一的鲍鱼。苏轼对于美味的敏锐嗅觉。可见一斑。若他早生数百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就不该是巴公而应是苏公了。对于鲍鱼,苏轼进一步写到:
舶船跋浪鼋鼍震,
长镵铲处崖谷倒。
可以想见,浪花猛烈的拍打着蓬莱阁下的山崖,勇敢的渔民们乘风破浪,用长铲从崖壁上将肥美的鲍鱼铲下来,是何等的豪迈。无怪乎苏轼也将小小的鲍鱼写入诗中,也让后人在品尝这道美食时,多了一分风雅。
四
苏轼与百姓生活
俗话说:“油盐酱醋茶”。当年,灶户(煎盐之人)煮盐为生,老百姓吃的食盐规定从灶户那里买。而榷盐制度(“榷”指专卖),是当时的规定,灶户所产盐只能卖给官方,再由官方转卖给百姓。由官方低价购入,高价卖出,老百姓必须高价从官家买盐,价格高昂,经济负担极重,百姓买不起盐,只好少吃盐或不吃盐。长期以来,百姓身体缺盐缺碘,身体虚弱患病,造成了社会危害。这一制度的弊端被苏轼发现,他疾愤写出并上书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朝廷经过商议,废除了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减轻了百姓负担。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
现在,登临蓬莱阁,仿佛还会感觉到宋代第一大文豪凭虚御风,长袖翻飞的风采,脚下这片土地,仿佛也因苏轼的文章而变得厚重,苏公祠,卧碑亭上,苏公的残酒未消,和着习习的海风,在蓬莱阁上,吟唱着一首浩如天地的赞歌。
部分资料及图片来自网络
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
蓬莱市文化和旅游局
整理发布
蓬莱旅游咨询热线
0535-5612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