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行这项研究的缘起

2019年3月19日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位历史文化学者朋友发来的信息,他发来一张广州五仙古观山门(推测摄于清朝)的相片,据他介绍这张幻灯片是目前发现的五仙观山门对联显示得最清晰的一张图片,原件是一张在网上拍卖幻灯片,因他没有及时拍下而被他人买走。他是希望我使用修图技术调整图片的颜色,尝试是否有可能看清对联上的字。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1)

五仙观山门相片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2)

相片中下联放大图片

我先后在手机和电脑上对该图的颜色对比度进行调整,但即使调至字形显示最清晰的效果,依然只能看出对联的大概字形和其中的重要笔划,具体是什么字依然难以辨认,把这结果告诉学者朋友之后,他感到非常惋惜。

随后我上网浏览了多篇关于五仙观对联的文章,获知对联内容是“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XXX垂荫有年”,下联因石板损坏而缺了第二、三、四字,到底是什么字至今无果。多年来有不少专家和热心人士研究猜测,有“瑞气千条垂荫有年”、“瑞降祥至垂荫有年”、“瑞来仙佑垂荫有年”、“瑞彰灵贶垂荫有年”、“瑞言灵贶垂荫有年”等多种猜测,虽其中不少推测言之成理,但在这张照片上显示的字形轮廓面前,这些可能性却大部分只能遗憾地排除。

接下来,我仔细观察下联前四字,虽然辨认不出具体是什么字,但每个字的大体字形和重要笔划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个发现马上引起了我对这个“猜字游戏”的好奇心和挑战欲。

二、选字补缺的几项条件

结合相片中的字形线索,要准确推测出下联缺的第二、三、四字,我认为选用的字应大致符合以下几项条件:

1.字形吻合:有繁体的应为繁体,且形状和笔划和相片中显示的特征比较吻合。

2.词意对应:下联应是第一二字为一词,第三四字为一词,词意互为对应,且词语应适合该场所使用。

3.行文流畅:下联全句通顺,合情合理,不严格要求但最好能符合平仄,朗朗上口。

4.对仗得宜:下联应与上联构成对仗关系,但对仗严谨程度上存在“宽对”的可能性。

三、初步猜测

1.对第三、四字的猜测

相片当中,第三字乍看有点像“聚”,而顶部有点像像雨字头或宝盖头;而当我把第三第四字连着看的时候,那二字的形状,在我脑里立即闪过的是“宝(繁体)、地”二字,如果第三四字真是“宝地”,那么到底会是“瑞”什么“宝地”?

2.对第二字的猜测

再回头观察下联第二字的大致形状和特征笔画,我比较倾向于走之底或心字底的字,大体外形查看有点像“恩”,之前他人猜测的“气”、“降”、“来”、“彰”、“言”等很多字已能直接排除,范围缩小了很多。再从网上查找的图片观察,“瑞”字下面的断处还残留有极小面积第二字的顶部笔划,看似是一点一横,亦可是竖横,亦可是撇横,右方应无续笔。我假设先前猜测的“宝地”是准确的,那有没可能是“瑞连宝地”、“瑞达宝地”、“瑞遍宝地”、“瑞送宝地”、“瑞逢宝地”、“瑞惠宝地”?但是,因为上联是“羊去石存”,上下联即使不作严谨对仗,第一二字和第三四字也应该组成相互对应的词,上面几组猜测,虽字形较吻合,读起来也通顺,但我觉得应该并非如此。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3)

五仙古观对联石板实地拍摄

多番查遍走之底和心字底的字并不断排除之后,一个字映入我眼帘——“迹”,无论从字形、词意、全句行文,没有比它更适合的字了!于是,我的初步结论出来了——“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迹宝地垂荫有年”。

四、进一步分析

1.对“迹”字的进一步分析

或许有朋友会问,“迹”的繁体不是 “跡”或“蹟”吗,既然这对联用繁体,那怎么可能会出现这个简体“迹”字?

实际上,“迹”字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繁体的。“迹”是传承字而非简化字,“蹟(跡)”与“迹”是异体并用关系而非繁简体关系。“迹”字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很早已被使用,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当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的便是“迹”。至宋代苏轼、米芾等更有“迹”、“蹟(跡)”并用的例子,在此不作详细列举。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4)

《兰亭集序》摹本

现代繁体汉字简化,将“蹟(跡)”全部用“迹”字代替,于是不少人可能以为“迹”是简化字。说得简单些,“迹”可以看作是“蹟(跡)”的简体,而“蹟(跡)”却并非“迹”的繁体。所以,下联第二字,“迹”具备相当大的可能性。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5)

2.对“地”字的进一步分析

据那位学者朋友介绍,在下联缺字多种猜测里头,比较多人认同“瑞章(彰)灵贶”这个说法。其一,“瑞章(彰)灵贶”这个词本身有出处,其二,“灵贶”(繁体)二字对照相片中字形确实具有相当高的吻合度,虽然第二字根据字形已经能完全排除“章(彰)”字,但“灵贶”依然具有相当可能性,和我所推测的“宝地”在字形吻合度上可说旗鼓相当。

针对“贶”、“地”二字之间到底哪个更接近下联第四字的真相,我将相片上的第四字放大研究,由于图片很小,放大后完全变成马赛克,再加上相片年代久远、对联石板凹凸不平、实景光影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相片上实际呈现的字形,有些地方到底是笔划还是相片白斑还是石板坑洼难以辨别,难免对字形笔划的判断造成较大影响。

放大后可看出,相片中第四字大体外形和重要笔画跟“贶”(繁体)、“地”都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假设是“贶”字,那么右上的“口”子会偏小,书法构字上显得不太协调。且“儿”字右方有一小块不确定是否属于笔划的白斑,若为“贶”,则白斑不属于笔划,相反,若为“也”,右边的白斑便属于笔划。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6)

个人觉得“贶”(繁体)、“地”在这里各有千秋,但从书法美观角度方面分析,右方白斑属于笔划的可能性较大,所个人更倾向“地”。

3.对“宝”字的进一步分析

下联第三字从相片中可看出是个笔划较多的字,目测顶部有盖,可能是宝盖头可能是雨字头,当然如果按字形外观“聚”之类形似的字也具有可能性,但因为第三字的意思应和第一字“瑞”对应,结合字形、词义等要素能排除很多外形类似的字。所以,第三字单从字形外观上较难准确判别,仅能通过连同第四字组成的词语来考量合理性,所以,“灵贶”的“灵”(繁体)和“宝地”的“宝”(繁体)仍是可能性最高的。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7)

五、关于此对联的对仗问题

既然是研究对联,当然必须提及这副对联的对仗问题,这副五仙观对联所补的字词应符合对仗原则。之前大部分热心人士对下联的补充填字都非常注重与上联的对仗,对应上联“羊去石存”的结构所补出的“瑞降祥至”、“瑞到辉生”等很多都是比较工整的对仗。可是,五仙观对联补字需要的并不是才华横溢、天马行空的对联创作,而是必须结合已知字形线索来推测下联原貌,在这条框底下很难选出能同时吻合字形又达到严谨对仗的字。

对仗是否必须严谨?答案是否定的。对仗根据严谨程度已可分为严对、宽对,形式上更有邻对、借对、流水对等诸多不同类型。有些不一定字字相对词词相应,但照样对得通,很多寺、观、祠的对联当中,本身就有不少对联是宽对,如广州光孝寺中的“衣钵真传一花五叶 法流东土二谛十宗”、“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 风动也旄动也清池碧水湛然”便是实例。又如五仙观这副广州将军长善所书的“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XXX垂荫有年”当中,下半部分“遗踪宛在”和“垂荫有年”本身已不算严对,所以我认为“羊去石存”和“瑞XXX”也存在并非严对的极大可能,如果研究缺字时过于考虑对仗严谨,思维反而会受到局限。

上联“羊去石存”的构成是“名动名动”,且两相并列对应,下联已知的“瑞”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如作为名词使用的话可补出“瑞降祥至”、“瑞到辉生”等,如作为形容词使用的话可补出“瑞彰灵贶”、“瑞迹宝地”等。虽然此处“瑞”作为名词的话与上联的对仗会更严谨工整,但根据相片上的字形和原碑残留的笔划却难以选出字形吻合的动词作为第二字,同样难以找出对应的动词来作为第四字,所以下联前四字很可能本身就并非“名动名动”的严格对仗结构。

六、分析结果

由于先前热心人士们的推测很多都不符合字形、词义等条件,大部分可以排除。可能性较高的“瑞章(彰)灵贶垂荫有年”由于“章(彰)”字形不符,可保留作为备考。“瑞迹宝地垂荫有年”应是目前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杭州灵隐寺对联讲解 真相藏在细节之中(8)

对联原碑修复还原效果图(此图暂采用电脑魏碑字体,若进行实物还原还需结合整体书法风格作修改)

七、关于其他可能性

我个人对下联分析研究的结果是“瑞迹宝地垂荫有年”,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灵贶”在字形上也存在一定的吻合度,不可完全排除,甚至和我的“瑞迹”结合成“瑞迹灵贶”也同样说得通。同时,除了以上推测推测,其他符合条件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或许因我才疏学浅,存在其他适合选用的字却没有发现。

八、结语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迹宝地垂荫有年”仅是个人分析推断,运气好的话可能恰好就是真相,也可能仅比过往的猜测稍微更接近真相,甚至有可能依然远离真相。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希望能为广大研究和关心五仙观缺字对联的学者和热心人士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期盼早日能破解谜题得到真相。

(本文完成于2019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