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各个大厂密集发布的财报中,小米财报无疑是很受关注的一份。

财报显示,小米二季度营收701.7亿元,同比下滑20.1%,但略好于市场预估的698.6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20.8亿元,同比下滑67.1%,也略超市场预估的19.9亿元。

总的来看,小米的这一份业绩主要影响因素是在于手机业务的营收下滑所致。在去年手机销量的高基数以及今年宏观复杂环境双重影响下,今年上半年的手机销量难免出现了同比下滑。但除此外,我们更要看到,小米的手机业务也有不少边际回升的积极变化,比如市场份额环比提升,和海外用户规模大幅扩大。

不仅如此,小米的Iot、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电动车等创新业务也是持续取得越来越值得期待的成长。

1,业绩短期承压下的勃勃生机

作为目前仍是小米业务版图中最重要的主角,小米手机业务的经营情况无疑是市场最关注的一块。

二季度,小米手机分部收入423亿元,同比下滑28.5%,手机全球出货量3910万台,同比下滑了26.2%。

正如开头所说,小米手机的销量同比下滑的背后,是去年同期销量的高基数和今年全球经济环境及疫情反复对消费端造成很大影响。

这并不是小米一家的情况,当前的整个中国手机行业都面临同样的形势,上半年,中国市场手机销量约为1.34亿台,同比下滑16.9%,一些其他大牌手机商也出现大幅的回落。

但客观来讲,智能手机行业本来就与经济景气周期存在关联性,未来随着经济好转肯定也会恢复增长。尤其是在当下手机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下人类社会工作生活最密不可分的智能工具,它早已成为柴米油盐一样人类不可或缺的刚需品。

而另一方面,这几年来,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手机行业的新入局者,反而是弱小落后的被不断淘汰出局,目前行业top5就占据了7成的份额,显然是全球手机市场的基本势力格局已定。那么未来随着经济重新复苏,这些活下来的行业龙头将能享受到更多的市场红利。

在其中,类似于小米这样的用户规模越大,生态链越完整,忠诚度越高的头部玩家,竞争优势就越明显,就越能抢到更多的蛋糕。

就小米当前而言,尽管手机业务短期销量在下滑,但它的潜力仍在不断体现。

从全球市场看,随着海外疫情好转、通胀担忧及俄乌局势等影响的边际改善,小米第二季度的业务也出现回暖趋势。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保持第三,市占率为3.8%,环比提升1.2%;其中,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排名从上季度的第五提升至第四,市占率为15.7%,环比提升1.7%,在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区域也均实现了市场份额环比提升。

这些都在反映了小米的手机业务基本盘在不断向好和壮大,短期的数据干扰并不会改变这一趋势。

小米从今年3月开始再次抛出百亿回购计划,并且切实付诸行动,3月以来累计回购超15次,回购规模已达12亿,不但彰显了集团充沛的资金实力,更彰显了小米管理层对集团未来的信心。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几乎也是在2019年的同期,小米也启动过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计划,仅6月至9月期间就累计回购超20亿港元,此后小米的股价开始大幅回升,此后1年时间最高涨幅超过2倍。

小米未来的路越来越好(如何看待小米的当下与未来)(1)

如今,小米同样是在其股价阶段性底部重启巨额回购,股价的股价会不会再次重演上次的表现,令人期待。

2,不可忽视的潜力

如果说基础底蕴越发夯实的手机业务是小米当前的最大基本盘,那么IOT业务、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则是它进一步打开未来更大成长空间的三大创新驱动器。

在8月的发布会上,雷军再次明确指出小米的未来方向:“小米不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软硬件共同驱动的科技公司”。而承载这些变化的,就是上面的“智能手机 x AIoT”战略体系。

二季度,小米IoT业务营收198亿元,尽管同比小幅下跌4.5%,但环比增长了1.7%;并且整体毛利率比去年的13.2%也在提升,达到了14.3%。

IoT业务营收下滑与手机业务的背景都差不多,但同样的,其中一些细分领域仍有不错的增长,比如大家电品类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过120万台,同比增长35%,并且已经具备非常强的规模效益。

在月活跃用户数方面。截至6月,小米在全球及中国大陆的MIUI月活跃用户数再次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4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931亿;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0亿,也同比增加了0.163亿。此外,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5.27亿,同比增长40.7%。

Iot业务的更大看点在于其产品矩阵和用户生态的不断完善和壮大,这个生态越完整,对用户的吸引就会越强,黏性也越高,进而为未来的新商业机遇带来巨大基础支持。在这方面,苹果强大的Iot生态为它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和财富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8月11日的发布会上,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全栈自研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的亮相着实让市场大为惊艳了一会。

而在前不久,特斯拉的人行机器人就激起过全球市场的阵阵狂热,尽管还是处于概念好初始模型阶段,但机器人作为在未来科技时代解决人类在生活、工作中很多方面难题的必然的科技产物,未来的现象空间甚至比当下最热的新能源车都要巨大得多。所以机器人也是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和积极扶持的战略发展方向,当然,它也是越来越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布局的下一个领域。

虽然小米的CyberOne机器人目前只是原型机阶段,只能做简单的动作控制、感知互动等基础功能,但起码已经把很多非常关键的硬件难题给啃下了,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突破,也就是真正入门。之后,从1到N也就剩下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

假以时日,比如3年,它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惊喜?

比小米机器人取得更多突破的是它的智能汽车业务。

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当时雷军表示,小米将在未来十年投入累计100亿美元造车,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堪称大手笔。

自造车计划开始,小米也是拼了狠劲,要钱砸钱,要人招人,雷厉风行,首期规划研发相关就投入了33亿元,一下子把初期百亿预算花掉了1/3。其中在今年二季度,小米的汽车研发费用为6.11亿元,上半年费用超过10亿元。

但成效是显著的。

截至今年初,小米已在激光雷达、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投资了40余家企业。目前,小米汽车专利数已超过200件,涵盖自动驾驶、电控系统、智能座舱及车联网等领域。仅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就申报了54条专利。

在发布会上,小米首次公开自动驾驶能力的演示中,小米自动驾驶的测试车实现了变道超车、无保护左转、自动驶入匝道、一键召唤等常用场景,整体表现有模有样,亮点不少。

要知道,小米自动驾驶能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相比其他同行,做到这些成就,在业内已足够令人惊叹。

据悉,小米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早已经到了上街测试阶段,目前自动驾驶测试车共40台,计划到年底增加到140台,造车加速度越来越快。

其实与大多数进入造车领域失败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小米很不一样。

在8月出版的新书《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详细解释了小米造车的逻辑:除智能电动汽车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外,电动时代门槛大幅降低,3万个零部件高度模组化,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

对对于这种“消费电子”产品,小米无疑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是其本身就有关键的技术积累和软硬件融合的经验可以直接上马复用,同时他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的理解在业内都少有能出其右者。

更关键的,是他还有一个很多对手难以匹敌的基础优势——海量的忠实粉丝。在新书《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曾经说:

“小米在国内拥有数千万忠实用户,当中只要有1%愿意给我机会,小米汽车就能获得梦幻般的开局。”

可以说,凭着小米用户的忠诚度和生态体系越来越完备所带来的粘性,再加上小米本身日益强大的品牌力,这个“1%”的机会,还是很容易拿得到的。

3,尾声

行业周期峰谷波动难以避免,但那些用业务底蕴不断夯实,科技生态不断壮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总能通过不断的多元创新去逐渐突破单一行业桎梏,成为一直稳健增长的科技巨头。现实世界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苹果、亚马逊、特斯拉、华为、阿里、腾讯等。

在笔者看来,正在沿着这条成功路径不断积攒力量的小米,也正在变成其中的一员。

到那时候,小米的价值也一定会真正被资本市场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