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1)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2)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 ”、“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 ,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 、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3)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4)

无题•原创•泰山三孔

少年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世人近来真得梦,宾朋造物入于时。

龙门愈厌扶持志,嵩岳来乳雪气新。

年向为弓寻信羽,有边微节更娟娟。

爱上层楼松满迟,烟舒映叶过西梅。佳卿一片行山影,写意逍遥十里游。

欲说还休去梦期,蓑衣引拍旧秋光。绿苔浅边生何处,未是侬家一雨风。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5)

少年不识后山浮,亦有知其可复同。梦想经天无限恨,红尘动地尽两钱。

爱上层楼双目流,年少幼稚醉梅花。为违寒心无待识,卿卿我我向醉轩。云雪背天惊鹊对,玉堂贤戴总相通。求鱼得船陪祥云,旋犀含风风更闲。

欲说还休喜乐时,当时犹是一中贤。春歌得酒无私事,日后西风作旧游。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6)

少年不识主人书,流水仍同眺臆心。不问谁人归不到,不须何用必陶然。

而今识尽愁滋味,此古无来爱感情。

欲说还休比久春,绿秋论岂许身存。幽花得事留应在,寂寞难耐话浮沉。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7)

少年不识君不厌,几事今宵暮旧谋。无人精通知福田,城中遗迹尤追传。默颜久要赋之情,今朝满碎花边愁。南州六曲三十篇,看持把酒问丈夫。他年爱兴愿乐文,兼人之勇一抵多。严风飘零欲缓逐,九势车舒未能灭。

千帆过尽回首往事却已是满目荒凉(而今识尽愁滋味)(8)

欲说还休莫尔通,义调真就解游知。区区太地坚无事,按髻习垣何必长。五十六春逢掉国,精师百日记乖桑。归鬛相对吟遗横,喜与君才藓子健。

(图片来自网络涉侵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