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代,商人这个社会群体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当时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是最末的。封建统治者也一直在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用各种方法为难商人。

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的自然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统治者一直将农业视为自己统治的根本,在古代江山社稷一词中,社指的是祖先,而稷就是指土地。

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的劳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所以统治者一直将他们视做自己统治的根本。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总结(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1)

但是商人就不一样了,这个群体的流动性很大,他们经常走街串巷的进行商品贸易,通过赚取差价来牟利。商业贸易的最大特点就是赚取差价,要想赚到差价,商人难免有时候会耍一些小把戏来欺骗消费者,而这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最不能容忍的。

所以古往今来,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就不是很高,俗语中就有很多贬低商人的话,比如无奸不商,买的没有卖的精等。虽然后来中国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统治的强悍性,这种萌芽还是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没有像欧洲一样发展成为一股巨大的势力,然后引起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现在时代发生了改变,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商人有钱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切。但是从传统文化的骨子里,这群靠着小聪明发达的人,其实还是被封建道义所不齿的。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总结(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2)

就比如在中国古代很有意思的一些俗语中,本来是有褒义的部分一旦和商人联系起来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情色彩。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三十六计当中的“瞒天过海”一计,在三十六计的传统故事中,这“瞒天过海”实为褒义,在商战中,它却被解读成“无商不奸”,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知道这两个含义的区别,我们首先要知道瞒天过海在三十六计中的本意。

其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受到了自己庶母的陷害,而被迫远走他乡。他和自己的一帮谋士徘徊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受到了这些君主的帮助。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总结(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3)

其中齐国的君主对他最好,这位国君不仅给了他一套房子住,还帮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儿。整天对他以礼相待。

这让重耳呆的很是舒服,渐渐的就忘了自己的本意,也渐渐的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整天就想着沉醉于温柔乡之中,慢慢的就不想回去报仇了。

这让他的一群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让他漂亮的媳妇儿有一点儿不知所措。他们都希望晋国公子重耳能够回去报仇,重拾自己昔日的志向。

所以有一天,趁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重耳的媳妇儿和他的谋士就联合起来把重耳灌醉,然后在他自己醉的不省人事的时候,把他送到了马车上,赶着马车就离开了齐国。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总结(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4)

重耳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房子都已经不在了。自己睡在一个破破烂烂的马车里在赶路。他十分气愤,就问自己的随从这是怎么一回事。在随从的解释下,他知道了自己妻子和谋士的良苦用心。从此之后,他更加勤勉地明确自己的志向,最后终于成为了晋文公。

晋文公的故事,的确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而谋士和妻子的行为,最后就被称为了瞒天过海。瞒天过海这一招对晋文公来说无疑是成就他的关键,所以在36计中,这个词语也是褒义的。

但是到了商战中,这个词语为什么会成为无商不奸呢。其实这也很好解释,瞒天过海本来就是欺骗的意思。而商人的欺骗无疑就是诚信的一种缺失,缺乏诚信就是奸商的表现。所以后人才会说,无商不奸。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总结(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5)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很绝对的,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商人都是奸商,社会上其实还是不乏讲究诚信,能够担当道义的商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