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1)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年),瑞士人,现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得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临床心理学有了足够的科学基础和长足的发展。皮亚杰还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了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了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皮亚杰的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简述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2)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 Dhle)的早期观点;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与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式中的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R公式变成了S→AR→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简述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3)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①成熟;②物理因素;③社会环境;④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如他为马林(P.H.Mussen)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写的"关于认知发展理论"部分的《皮亚杰学说》一文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后来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曾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transformation)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合,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但是他在不同的著作里,往往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但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Ⅰ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把握物体: 婴儿的学习限于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感官知觉方面:视觉、触摸、嗅觉、味觉和听觉。

Ⅱ 前运算期阶段(概念前思维)(2—4岁)

符号的掌握: 上述诸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能保持不在眼前的物体的形象;语言和符号的初步掌握使得体验超出直觉范围(这一阶段是动物能达到的极限)。

直觉思维(4—7岁):特征为儿童的前因果思维:自我中心主义,现象论,保守意识缺乏,泛灵论,及素朴现实主义。

Ⅲ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现实的把握 开始运用基本的逻辑推理,对大小、体积、数量和重量进行推论思考;把概念体系用于具体事物;逐渐能够运用保守原则。

Ⅳ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思维能力的掌握 假设—演绎推理:能够形成规律或一般原理,并运用于可能的各类情境中;能够作出几种假设推测、并通过象征性的操作来解决问题;达到了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维能力相当。

通过以上的理论基础,皮亚杰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和儿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提前和推后,都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样的,人的一生也应该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做该阶段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有圆满的人生。皮亚杰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皮亚杰的理论在国际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他的理论,为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有意义的营养。同时,他的心理学理论也对哲学、社会学、文学、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大众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